夏末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电影院前的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售票窗口旁,一张略微褪色的电影海报却依然焕发着不可思议的活力——那是《柳媚花娇》,一部诞生于1967年法兰西的歌舞诗篇。半个多世纪后,当这部由雅克·德米执导、凯瑟琳·德纳芙与弗朗索瓦丝·多莱亚姐妹主演的经典之作再度回归大银幕,它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怀旧的感伤,更像是一次对现代生活节奏的温柔反驳,一场关于色彩、音乐与纯粹之美的再发现。
影片的故事内核并不复杂,讲述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在滨海小城罗扬,于一场民间庆典前后,对爱情与艺术的浪漫追寻。然而,德米的魔力在于,他将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置于一个近乎童话的维度。影片开场的长镜头便奠定了基调:晨曦中的码头,身着高饱和度黄、蓝、粉、绿衣裙的姑娘们,像音符一样跳跃着涌入画面,她们用歌声代替对白,将日常的琐碎——买花、闲聊、对爱情的憧憬——全部升华为一场盛大而精致的歌舞仪式。这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诗意提炼。在那个被新浪潮现实主义席卷的时代,德米固执地建造了他的“平行宇宙”,在这里,忧伤可以吟唱,快乐必须舞蹈。
色彩,是《柳媚花娇》最直接的情感语言。与德米前作《瑟堡的雨伞》全片皆歌不同,本片在歌舞段落之外,依然保持着色彩的极度饱和与协调。美术设计伯纳德·埃万用近乎绘画的笔触,将罗扬这个小城粉刷成一个梦幻的调色盘。德纳芙饰演的德菲娜,其服饰多以冷色调的蓝、白为主,呼应着她渴望远方、性格中带着一丝清高的特质;而多莱亚饰演的索朗日,则常穿着暖色调的红、黄,象征着她更接地气、热爱绘画的活泼天性。这种色彩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甚至建筑物的外墙、店铺的遮阳棚,都参与了叙事,共同构成一个视觉的交响乐。这让人意识到,电影的色彩从不只是背景,它本身就是角色,是情绪,是一种无需翻译的世界语。
影片的音乐由德米的灵魂伴侣米歇尔·勒格朗创作。旋律轻快、复杂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感伤,完美地架起了古典歌剧与流行爵士之间的桥梁。勒格朗的音乐并非画面的附庸,而是叙事的主导力量。人物的内心独白、情节的推进转折,都在音乐的河流中自然流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米和勒格朗刻意避免了后期配音的“完美无瑕”,保留了演员演唱时轻微的呼吸声和现场环境的真实感。这种“不完美”的质感,恰恰赋予了歌舞段落一种可触摸的真实生命力,让观众觉得,那些在广场上突然起舞的人们,或许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柳媚花娇》的核心魅力,还在于它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探讨。影片中的角色——渴望遇见理想情人的姐妹、经营唱片店的年轻男孩、痴迷于钟楼绘画的艺术家——无一不是梦想家。她们的生活与艺术没有界限。唱歌跳舞是他们表达情感最自然的方式。这种设定,在当下这个强调效率、实用,甚至有些情感压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提问: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多一些不经意的歌声,多一些对色彩与形式的讲究,多一些对浪漫邂逅的天真信念,是否会变得截然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由雅克·佩兰饰演的年轻画家于勒,他日复一日地描绘着教堂的钟楼,这个形象或许正是德米本人的投射。导演就像这位画家,用摄影机作为画笔,孜孜不倦地捕捉和创造着他眼中的美。他不在乎钟楼在现实中是否那么完美,他只在乎如何将它描绘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模样。这种对个人艺术世界的执着构建,是德米电影一以贯之的作者印记。
如今,当我们走出影院,重新汇入车水马龙的灰色街道,《柳媚花娇》所留下的余韵却并未消散。它提醒着我们,在忙碌与焦虑之外,或许还存在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一种更轻盈、更敢于用色彩表达自我、更愿意为瞬间的快乐而歌唱的生活。它或许永远无法完全实现,但正如影片结尾那对姐妹最终寻得的幸福一样,对这份美好的向往本身,就是照亮平凡日常的一束光。这部半个世纪前的电影,其真正的当代性或许就在于此——它并非一个尘封的旧梦,而是一面映照出我们内心未被磨灭的、对诗意栖居的渴望的镜子。在任何一个时代,对美与爱的追求,永远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