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正文

美好事物

时间:2025-09-20作者:苏州新闻阅读:65分类:热点专题

  深秋的北京,凌晨五点半,天光未亮。张楠裹紧外套,站在京郊一处不起眼的立交桥下,手中的摄像机已经开启。镜头对准灰蓝色的天际线,他在等待——不是等待某个人,而是等待一天中第一缕阳光掠过桥墩的瞬间,等待早起赶路的菜农蹬着三轮车爬上缓坡,等待这座城市苏醒前最真实的呼吸。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美好事物’?”张楠收起三脚架时说道,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消散。“其实答案就藏在这些被忽略的日常里。”

  这位37岁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好事物》系列纪录片的创作。不同于传统宏大叙事,他的镜头始终聚焦于普通人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易碎的、却闪耀着人性光亮的瞬间。

  系列最新作品《桥洞下的光》刚刚获得某国际纪录片节特别关注奖。没有炫技的镜头语言,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全片94分钟记录了一位在桥洞下义务教孩子们画画的老人的故事。老人曾是一位美术老师,退休后每天清晨都会带着粉笔和画板,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费上课。桥洞是他们的教室,汽车轰鸣是上课铃,而老人用彩色粉笔绘出的向日葵,则是这些流动儿童对“美”最初的认识。

  “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时,他正蹲在地上教个小女孩画燕子。”张楠回忆道,“孩子父母在天亮前就去批发市场进货了,老陈的‘桥洞课堂’成了这些孩子的临时寄托。”镜头记录下了这样一个场景:暴雨突如其来,雨水从桥缝间渗漏,老陈急忙用身体护住地上的画,孩子们笑着尖叫着帮忙收拾画具——那一刻,没有人抱怨天气,只有共同守护美好的默契。

  《美好事物》系列从未在主流影院上映,却通过社区放映、校园展播和网络平台传播,悄然积累了大量观众。有观众留言说:“看完后,我第二天特意早起,看到了久违的日出,才发现美好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走得太快了。”

  张楠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他在商业广告领域小有名气,收入可观,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2018年,他在西北某小镇拍摄时,偶遇一位八十多岁的剪纸老人。老人视力很差,几乎贴着脸才能完成作品,但当她把最后一剪完成,展开红纸呈现出一幅精美的“百鸟朝凤”时,脸上绽放的笑容震撼了张楠。

  “那种创造美的纯粹喜悦,我在繁华都市里很久没见到了。”这次相遇成为《美好事物》系列的开端。

  系列作品中,《夜班公交》记录了深夜公交司机与常坐末班车的乘客之间的温情互动;《凌晨四点的厨房》跟拍了一位为早起环卫工提供免费热粥的早餐店老板;《修补时间的人》讲述老钟表匠如何通过修复旧钟表,串联起许多家庭的记忆故事。

  社会学教授李雯评价道:“《美好事物》系列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捕捉到了高速发展时代中,那些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情感连接。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好人好事’,而是深入展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微小行动,构建日常生活的诗意和尊严。”

  拍摄过程中,张楠坚持“不干预、不摆拍、不煽情”的原则。为拍摄《桥洞下的光》,他在立交桥附近租了间小屋,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只为捕捉最真实自然的画面。“美好不是表演出来的,它就在那里,需要的是发现的眼睛和等待的耐心。”

  如今,《美好事物》团队已经从最初张楠一人,发展到有六名全职成员的创作小组。让他们意外的是,系列作品在年轻人中引起了特别强烈的共鸣。“可能因为这个时代太过喧嚣,年轻人反而更需要这些安静而真实的故事。”团队成员林薇说。

  系列最新计划是《图书馆的守护者》,关注边远地区图书管理员的日常。张楠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前期调研,“我们要找的不是英雄,而是那些默默无闻却让世界变得更温暖一点点的普通人。”

  夕阳西下,张楠收拾器材准备离开。桥洞下,老陈的绘画课还在继续,孩子们围成一圈,专注地描摹着秋天的树叶。远处城市华灯初上,近处粉笔画色彩斑斓——这是这座城市中不起眼的一角,却是《美好事物》始终追寻的光亮。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好,”张楠最后说,“只是缺少停下来感受的心。我希望通过这些记录,让更多人看见平凡生活中的非凡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