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因高利贷引发的恶性事件再度将民间非法借贷问题推至公众视野。受害者从最初的经济困境到最终的家庭破碎,其背后是一条充满诱惑却又危机四伏的灰色产业链。记者通过多方走访,试图还原这条吞噬普通人生活的可怕路径。
一切始于一个看似简单的借款决定。数位受害者向记者表示,最初接触高利贷多是因急需用钱,或是生意周转,或是家人生病,也有部分是因为消费透支。由于银行贷款门槛较高、审批周期长,他们转而寻求民间借贷。在街头小巷、网络平台,甚至通过熟人介绍,他们轻易找到了“放款快、无抵押”的借款渠道,却未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踏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时我父亲突发重病,手术急需八万块钱,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额贷款广告,就联系了对方。”某市市民王先生回忆道。对方声称“低息周转、随借随还”,但签订合同时,实际条款却与口头承诺大相径庭。借款合同上写着远高于法律保护利率的利息,且掺杂着各种名目的服务费、保证金等。迫于急切用钱,王先生只好签字。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借款后不久,高利贷催收人员便开始频繁联系王先生。起初是“提醒”,随后变成威胁恐吓。当他未能按时还款,对方便通过电话轰炸、上门骚扰、单位闹事等方式施压,甚至公开其个人信息,令其社会关系几近崩塌。类似遭遇的不止王先生一人。另一位因创业失败而借贷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一度每天接到上百个骚扰电话,精神几近崩溃,“他们甚至找到了我孩子的学校”。
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高利贷组织还通过与某些非法催收公司合作,采取更加隐蔽且具有胁迫性的手段。例如,要求借款人不断“续借”以垫付利息,导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或诱导借款人抵押房产、车辆,甚至通过欺诈手段取得其财产所有权。一些受害者最终不仅倾家荡产,还背上了远超原始借款数十倍的债务。
高利贷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其操作手法日趋隐蔽有关。许多放贷机构以“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为名注册,实际从事非法放贷业务。它们往往通过APP、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招揽客户,合同条款模糊、证据链难以追溯,给受害人维权和公安机关侦查带来很大困难。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同时,《刑法》中也规定了对非法经营罪、催收非法债务罪等行为的惩处措施。然而现实中,仍有很多人或因法律意识淡薄,或因求助无门,最终陷入债务泥潭无法自拔。
面对高利贷乱象,近年来多地公安机关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了一批非法放贷团伙。一些地方政府也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普惠信贷服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低息贷款渠道,试图从根源压缩高利贷的生存空间。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要公众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树立理性借贷观念。
“不要轻信无抵押快速贷款广告,一旦需要借款,应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一名经侦民警提醒道,“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陷入高利贷陷阱,应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祸起高利贷,从来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安全命题。那些被贪婪和绝望编织成的借贷迷局,再一次警示我们:远离非法借贷,珍视信用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