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炸脖龙

时间:2025-09-17作者:苏州新闻阅读:71分类:头条新闻

  近日,一场以经典奇幻文学形象“炸脖龙”为主题的多媒体艺术展在市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吸引大批文学爱好者与艺术从业者前来参观。这一形象源自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所创作的著名叙事诗《 Jabberwocky 》,尽管诞生已超过一个世纪,但其跨时代的象征力和开放性,仍持续激发着当代创作者与学者的想象。

  展览现场,一座高达四米的动态雕塑成为焦点。它以机械装置与投影技术结合,再现了诗中“利爪如钩、獠牙森然”的炸脖龙形象。每当观众靠近,龙首便缓缓转动,眼中射出幽蓝光芒,同时四周响起由电子音乐人重新谱曲的吟诵段落,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氛围。策展人林薇表示:“我们希望打破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界限,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走入那个‘图布尔森林’,亲身感受英雄与怪兽的对峙。”

  “炸脖龙”这一形象自1871年随《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出版以来,便以其混沌不明的外形和模糊的威胁感,成为西方幻想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怪兽之一。全诗由一系列自创词汇构成,如“frabjous”“borogoves”等,几乎没有实际含义,却凭借音律与节奏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张力。正是这种“空筐结构”,为后世无数改编与再创作提供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炸脖龙不仅是儿童文学的角色,更逐步进入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讨论范畴。符号学者陈致远认为,“炸脖龙象征着人类潜意识中不可名状的恐惧,它没有具体形态,却因此更具普遍性。卡罗尔用语言游戏构建了一个足以容纳所有恐惧与未知的容器。”近年来,这一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心理治疗与艺术疗愈的案例中,被用作探索内心恐惧的媒介。

  在流行文化领域,炸脖龙的影响力同样深远。从上世纪50年代迪士尼动画中的初次视觉化,到近年《雷神》《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对原诗的致敬,再到电子游戏《最终幻想》《魔兽世界》中多次出现以其为原型的怪物,它的形象不断被重构和诠释。2010年,美国导演蒂姆·波顿在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赋予它翼龙般的造型与悲情角色的内核,这一改编虽引发争议,却无疑进一步拓展了其大众认知度。

  文学评论家指出,炸脖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多义性与适应性。不同于哥斯拉或火龙等具有明确文化原型的怪兽,炸脖龙从诞生之初就拒绝被定义。它可以是工业革命的隐喻,也可以是战争暴力的象征,抑或是成人世界荒诞规则的化身。正因如此,每一代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时代焦虑。

  此次展览也试图呈现这种开放性。展区内特设“词语实验室”,邀请观众利用随机组合的非实义词创作自己的“炸脖龙故事”;另一侧“形态生成器”则通过AI实时生成不同的怪兽形象,演示如何从同一文本源头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视觉表达。参展艺术家赵奕坦言:“关键不是还原诗中的怪兽,而是追问:为什么在一百五十年后,我们依然需要炸脖龙?”

  尽管展览充满现代技术与互动元素,但最动人的部分或许仍属文献区。那里陈列着超过三十种语言的《Jabberwocky》译本,其中不乏诗人与学者为翻译自创词汇而绞尽脑汁的痕迹。中文世界最早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尝试译介,他创造出“炸脖龙”这一音义结合的名称,既模拟原词发音,又暗示“爆炸般的脖颈”,堪称神来之笔。而近年新译本中,有的将其译为“ Jabberwocky ”,有的则尝试“呓语兽”“喋喋龙”等新名,体现着译者对诗歌精神的不同理解。

  展览尾声,一面贴满便签的互动墙上写着同一个问题:“你心中的炸脖龙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是 deadline 前的焦虑”“是社交恐惧”“是未知的科技未来”,也有人写下:“是我们注定要面对、必须战胜的自己”。或许,这正是炸脖龙永恒的魅力所在——它从不只是童话中的怪物,而是人类用勇气与想象对抗混沌世界的永恒象征。

相关文章:

1.街角的小王子2025-09-29

2.水浒传之英雄本色2025-09-29

3.永不分手2025-09-29

4.血腥兄弟会2025-09-29

5.毒花劫2025-09-29

6.最后的纹身 (原声版)2025-09-29

7.蓝蝴蝶2025-09-29

8.死神来了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