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控梦师

时间:2025-09-15作者:苏州新闻阅读:61分类:头条新闻

  深夜,北京海淀区的一间公寓里,23岁的程序员李朗正紧闭双眼,眉头微蹙。他的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转动,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床沿。三小时后,他在一阵急促的呼吸中醒来,第一时间抓过床头的笔记本潦草地写下:“今夜,我再次飞越童年学校的操场,并在意识到这是梦境的瞬间,成功改变了教学楼的颜色。”

  这本厚达两百页的笔记本记录着他近半年来的“造梦实验”。在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像李朗一样,正有意识地探索如何控制自己的梦境。他们自称“控梦师”,活跃在贴吧、豆瓣小组和独立论坛,分享着各种控梦技巧与奇幻的梦境经历。

  控梦,学术上称为“清醒梦”,指人在睡眠中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梦的内容。这一现象最早由荷兰精神病学家弗雷德里克·范·艾登在1913年提出,但直到近十年才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年轻人中形成规模化探索。

  “控梦的入门技巧是培养现实检验的习惯。”在北京某高校认知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员张薇博士向我们解释,“比如经常问自己‘这是不是梦’,并在现实中检查一些固定细节——比如看钟表、读文字、尝试让手指穿过掌心。这种习惯会延续到梦境中,当你发现梦里的钟表没有指针,或者手指真的穿过了手掌,就会触发意识觉醒。”

  张博士所在的实验室近年来一直研究睡眠与梦境的关系。她提供的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3000名控梦爱好者中,70%为18至30岁的年轻人,其中IT从业者、创意工作者和大学生占比最高。“这部分人群通常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对新奇体验抱有强烈好奇心。”

  控梦者们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有些人寻求刺激的冒险体验——“我曾在梦里登上火星,感受低重力行走的真实触感”;有些人将其用于克服心理障碍——“我多次在梦中练习演讲,现在面对千人会场不再紧张”;还有人纯粹出于艺术创作需求——“梦中出现的奇异景观是我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然而,这条逐梦之路并非坦途。李朗坦言,在三个月初学期里,他经历了严重的睡眠紊乱。“太执着于控梦,反而变得害怕入睡,每天醒来比睡觉还累。”这种现象在圈内被称作“控梦焦虑”,常见于过度急迫的初学者。

  对此,北京大学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韩芳教授提醒:“正常做梦是人类必需的生理过程,过度干预可能破坏睡眠结构。特别是通过外来设备或化学物质干预梦境的做法,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

  韩教授所指的,是近年来在控梦圈内悄然兴起的技术派潮流。一些科技爱好者尝试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智能眼罩等设备来增加清醒梦的概率。在某跨境电商平台上,一款售价两千元的“助梦仪”近半年销量增长了300%,尽管产品说明中明确标注“仅用于脑波监测”。

  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人通过药物干预追求控梦效果。在某控梦论坛的私密版块,有人分享使用“加拉新”(一种处方药)的体验,声称能显著增强梦境清晰度。这种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滥用行为,已被多位医学专家提出严重警告。

  除了健康风险,控梦热还引发了伦理思考。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王倩提出:“当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梦境体验,可能会产生现实逃避倾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需要警惕将梦境作为逃避现实困难的手段。”

  尽管存在争议,但控梦研究正在带来意想不到的科学价值。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去年启动的“梦境映射”项目,已收集到超过十万份梦境报告。项目负责人陈志远教授表示:“这些数据为我们理解人类潜意识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未来可能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创意激发等领域。”

  夜幕再次降临,李朗准备进行新的控梦尝试。这次他不再强求控制梦境,而是设置了简单的目标——在梦中品尝一颗记忆中外婆做的粽子。“控梦最美妙的不是为所欲为,而是重新触碰那些现实中再也回不去的瞬间。”他在论坛留言中这样写道。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国年轻人正探索着意识的新边疆。他们不仅在现实中奋斗,也在梦境中开拓着另一种生存体验。这条探索之路既充满诱惑也布满荆棘,正如人类对自身意识的探索,永远在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上前行。

相关文章:

1.街角的小王子2025-09-29

2.水浒传之英雄本色2025-09-29

3.永不分手2025-09-29

4.血腥兄弟会2025-09-29

5.毒花劫2025-09-29

6.最后的纹身 (原声版)2025-09-29

7.蓝蝴蝶2025-09-29

8.死神来了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