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改编自任晓雯同名小说的电影《阳台上》在全国公映,这部由张猛执导,周冬雨特别出演、王锵领衔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聚焦城市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再度引发公众对底层生存状态与道德困境的关注。影片并未选择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名少年在“复仇”过程中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情感转变,折射出时代褶皱中那些不被光照亮的人群的真实境遇。
故事围绕少年张英雄展开,他的家庭因拆迁纠纷而破碎,父亲意外离世后,他怀揣愤怒意图向拆迁负责人“复仇”,却在长期窥探中逐渐对负责人之女——患有智力障碍的陆珊珊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影片大量采用手持摄影与主观镜头,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上海旧区里弄的嘈杂、混乱和微弱温情,刻意压低的色调和大量隔着玻璃、门窗的窥视画面,形成一种压抑又诗意的视觉语言,仿佛带领观众一同潜入张英雄迷茫、孤独而又冲动的内心世界。
不同于传统复仇题材的戏剧化处理,《阳台上》刻意淡化了情节冲突,反而将叙事重心放置在人物的心理流变与环境细节的铺陈中。张英雄的复仇计划始终未真正实施,却在一次次徘徊与观望中,照见了自我的卑微、茫然和渴望。他所窥见的并非仇人,而是一个同样被生活抛掷、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这种“未完成的复仇”,成为影片对暴力与救赎之间灰色地带的一次深沉叩问。
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虽然戏份有限,但以其精准而克制的表演,塑造出一个不被人真正理解、却依然对世界报以天真和依赖的角色形象。她不是剧情的工具,而是促使张英雄——乃至银幕前的观众——反思“仇恨”意义的镜像。王锵作为新人演员,将张英雄的懦弱、偏执与内心缓慢发生的松动表现得层次分明,他的沉默与爆发,都带有生活本身的粗粝感。
导演张猛自《钢的琴》后一直致力于关注社会转型中的小人物命运。在《阳台上》中,他依然延续了冷峻中不乏温情的作者风格,不被类型框架束缚,而是以近乎文学式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一个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被忽略的角落。拆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人际关系的重组与心理秩序的崩塌。张英雄所经历的,既是个体成长中的身份困惑,也是年轻一代在都市生存中共同经历的精神迷茫。
影片上映后,虽在叙事节奏上受到部分争议,但其强烈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勇气获得了多数影评人的肯定。有学者指出,该片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诚实提出问题:当社会规则与个人道德发生碰撞,当愤怒遭遇无力,一个普通人该如何自处?它并非想要煽动情绪,而是试图引导观众与角色一同凝视深渊,并在凝视中获得某种释然。
某种程度上,《阳台上》不是一部令人“舒适”的电影。它放弃了商业片常见的叙事快感与情感宣泄,选择了留白、迟疑与未尽之言。但也正因如此,它实现了对现实更为忠诚的摹写——生活往往没有彻底的善恶对立,也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无数个体在困境中的挣扎与一点点微光的捕捉。它让观众看到,在阳台上那个模糊的、被遮挡的视野之外,还有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世界正在发生。
据悉,该片全片采用胶片拍摄,导演意图藉由胶片的质感还原出一个记忆里“正在消失的上海”,这种略带怀旧色彩的媒介选择,也与影片主题形成微妙呼应——无论是人还是城市,都不得不在时间的洪流中面对失去与重建的永恒命题。
或许,《阳台上》最终想要表达的,并非复仇与宽恕的选择,而是理解的可能。当张英雄最终没有将刀刺出,而是选择转身离开,他完成的不只是一次道德的自我救赎,更是一次对生活的诚实认知:我们与他人的痛苦,原来如此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