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低空经济产业链突破500家
近年来,苏州市以“低空经济”为突破口,正加速构建覆盖制造、飞行、保障及综合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已突破500家,产业规模达408亿元,相当于每天创造约1.1亿元的产值——这一速度,堪比一架无人机在苏州工业园区上空以每秒12.7米的速度巡航时划出的经济轨迹。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政策、资本与技术的三重共振。
政策赋能: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苏州市政府近年来密集出台《低空经济发展体系与愿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形成“规划—措施—要点”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撑体系。2025年发布的《工作要点》更明确提出“做大低空物流业务规模”,要求城市低空配送网络覆盖率在年底前提升30%,政策目标如同为产业安装了精准的“导航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不仅聚焦基础设施,还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工具箱”,吸引169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总投资额达861亿元。

产业链图谱:从零部件到整机的“苏州造”
苏州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目前全市40余家整机企业如同“链主”,带动上下游500余家企业形成“制造—飞行—保障”的协同网络。以无人机为例,从碳纤维机身(制造)到飞控系统(技术),再到空中交通管理(保障),苏州企业已能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这种集群效应,类似于将分散的乐高积木整合成可随时组装的模块化模型,大幅降低了创新成本。

应用场景:从物流配送到城市治理的“低空+”
商业化落地是低空经济的“试金石”。苏州正重点拓展三大场景:
物流配送:无人机快递覆盖工业园区部分区域,配送时效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试点企业单日配送量已突破5000单;

应急响应:防汛巡查、医疗物资投送等场景中,无人机响应速度比传统方式快60%以上;
文旅融合:金鸡湖等景区推出低空观光项目,游客可体验“空中看苏州”的沉浸式游览。
挑战与机遇:如何突破“飞行天花板”?
尽管发展迅猛,苏州仍面临空域管理精细化不足、电池续航技术瓶颈等问题。例如,目前城市低空飞行需提前72小时报备,流程效率制约了商业化规模。但这也为技术创新留出空间——本地企业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已实现续航时间翻倍,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未来展望:从区域标杆到全球样本
根据规划,到2026年苏州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空中苏州工业园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企业创新,更需政策制定者推动空域开放试点、投资者布局关键赛道、居民包容试错文化。正如一位本地企业家所言:“低空经济的本质,是让城市从二维平面迈向三维立体的革命。”在这场变革中,苏州正以全产业链的厚度、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应用场景的广度,书写中国低空经济的“苏州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