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汽车产业供应链合作会议在苏州举行
在苏州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城市,一场聚焦两岸汽车产业供应链合作的会议近日落下帷幕。来自海峡两岸的汽车行业从业者、供应链管理者及企业家齐聚苏州工业园区,以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为核心,共同探索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路径。这场会议不仅是两岸经济合作的缩影,更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双方提供了互利共赢的新机遇。
两岸汽车产业的互补性与合作基础

中国大陆汽车品牌近年来迅速发展,凭借规模化生产与市场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突出;而台湾企业则在精密制造、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具备技术积累。这种差异恰为合作提供了空间——大陆可借助台湾的供应链精细化能力提升关键零部件水平,台湾企业则能通过大陆市场实现技术落地与规模扩张。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言:“大陆是引擎,台湾是润滑剂,两者结合才能让产业链运转更高效。”

供应链协同:从技术对接到生态共建
苏州工业园区举办的汽车产业交流会,首次将两岸"链主"企业(即产业链核心企业)与台资供应商集中对接。会上,一家大陆电池制造商展示了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而台湾企业则提出其热管理系统可优化电池性能,双方当场达成联合研发意向。这种合作模式被宁波银行苏州分行形容为"拼乐高"——大陆提供基础模块,台湾贡献精密零件,最终组装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正在打造常态化对接平台,通过每月组织台企走进"链主"企业的活动,将偶然的合作转化为系统性的产业协同。数据显示,类似活动过去两年已举办超百场,促成供应链订单金额逾20亿元。
新能源汽车:两岸合作的战略支点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下,论坛特别设立新能源汽车专题研讨。两岸专家一致认为,从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系统,台湾的半导体优势与大陆的整车集成能力可形成"芯片+场景"的黄金组合。某大陆车企供应链总监举例:“台湾的碳化硅功率模块能将充电效率提升15%,这正是我们亟需突破的瓶颈。”

这种技术互补已延伸至市场端。大陆新能源品牌通过台湾企业的海外渠道进入东南亚市场,而台湾零部件厂商则借助大陆品牌规避贸易壁垒。会议透露,目前两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大陆研发-台湾试产-全球销售"的跨境供应链雏形。

政策赋能与金融支持
苏州推出的"1030"产业体系(聚焦10个重点产业、30个细分领域)为合作提供了政策框架。当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措施,鼓励两岸企业共建汽车电子产业园。宁波银行等金融机构则推出"供应链票据贴现"服务,解决台资中小企业在跨境结算中的账期难题。一位台企财务负责人形容:“过去资金流像窄巷会车,现在变成了双向六车道。”

挑战与未来:标准化与人才流动
尽管前景广阔,两岸在标准体系认证、数据跨境传输等方面仍存在壁垒。与会企业建议成立联合技术委员会,推动车规级标准的互认。此外,大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对台湾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双方计划通过"人才交换计划"培养跨区域协作团队。
正如会议闭幕致辞所言:"当大陆的市场规模遇上台湾的产业韧性,产生的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乘数效应。"10月即将举办的"两岸汽车供应链峰会"将进一步细化合作路线图,这场始于苏州的产业对话,正在重塑亚太地区汽车产业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