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在苏州启幕:共谋文化强国建设新路径

时间:2025-05-18作者:苏州新闻网阅读:22分类:头条新闻

  

  5月17日,江苏苏州迎来了一场学术界的盛事——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在苏州大学正式启幕。这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高规格学术会议,以“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吸引了近两百位全国知名学者齐聚金鸡湖畔,共同探讨人文学科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价值与发展路径。这场会议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文学科发展的新起点,更被视为响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一次重要实践。

  人文学科的“集结号”:共谋文化强国蓝图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学术领袖济济一堂,犹如一场思想界的“奥林匹克”。与会学者们敏锐地指出,当前人文学科正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应对全球数字化浪潮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冲击,又需肩负起解读中华文明基因、助力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资深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比喻道:“人文学者就像文明的‘解码器’,既要从古籍文献中提炼智慧,又要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将专业术语形象化的表述,引发了在场学者的强烈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特别设置了跨学科对话环节。苏州大学人文社科资深学者举例说明:“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诗歌,我们需要哲学家思考伦理边界,历史学家提供文化参照,语言学家构建评价体系——这正是人文学科协同创新的典型场景。”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高校设立的36个新文科项目中,近半数涉及人文学科交叉研究,印证了这种趋势的蓬勃发展。

  文化强国的“苏州共识”:从理论到实践

  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学者们围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专家提出“博物馆里的文物要变成年轻人手机里的表情包”的生动主张,强调人文学术成果需要打破学术圈层,实现大众化传播。苏州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分享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将吴地古琴谱数字化并开发交互式学习APP,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在三年内增长了17倍。

  分组研讨环节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数字人文”专题会场,学者们演示了如何用大数据分析《全唐诗》中的地理意象;而“比较文明”专场则通过中西方哲学对话,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正如会议宣言所指出的,人文学科既要像“显微镜”般深耕专业领域,又要具备“望远镜”的视野,在文明互鉴中定位中华文化坐标。

  院校合作的“双城记”:构建学术共同体

  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大学的校长共同签署了《人文学科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宣布将共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这一举措被与会者称为“顶级学术资源与地域文化优势的化学反应”。根据协议,两校将联合培养跨文化研究人才,并建立学术成果转化机制,首批合作项目已涵盖大运河文化带研究、江南园林美学体系构建等六大方向。

  会议闭幕式上发布的《中国人文学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尽管人文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占比达38.7%,但成果的社会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对此,组委会宣布将成立“人文学术传播联盟”,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支持100项优秀研究成果的通俗化改编,让学术智慧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场汇聚思想火花的学术盛会,最终凝练成“苏州倡议”:建立人文学科评价的多元指标体系,设立国家层面的人文智库网络,推动形成“学术研究-文化产品-公众教育”的完整生态链。当暮色中的苏州博物馆亮起灯光,与会学者们的身影与馆藏文物交相辉映,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仍在延续——而这正是中国人文学科迈向新时代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