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苏州大学创新思政教育:古城街巷变身‘行走的课堂’

时间:2025-05-17作者:苏州新闻网阅读:28分类:头条新闻

  

  5月14日,苏州大学团委联合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团委,共同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活动——“走读姑苏繁华图”。作为“东吴映古城 姑苏再焕新”系列活动的延续,这场以实地探访为载体的课程,将思政教育嵌入古城街巷,让历史典籍中的“姑苏盛景”跃然于青年学子的脚下。

  当思政课遇上千年古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苏州127家博物馆构成的“文化矩阵”背景下,此次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学生们手持特制研学手册,沿着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街区,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从一块砖雕的纹样解读工匠精神,从一座古桥的构造体悟水利智慧。这种“行走的课堂”模式,如同将《姑苏繁华图》长卷徐徐铺展,每一处细节都成为鲜活的教材。参与活动的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学生李然感慨:“在阊门城墙下听老师分析明清商贸政策,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让人记忆深刻。”

  校地协同的育人新范式

  此次活动凸显了苏州大学“馆校共建”机制的创新价值。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城市即课堂”的教育生态。据校团委负责人介绍,这种合作模式并非一次性活动,而是纳入“团团赋能计划”的长效机制。正如近期启动的苏州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项目,33个馆校思政育人项目、115门重点课程正在形成体系化支撑,让思政教育像古城的河道网络般四通八达。

  从关键词解码到文化基因传承

  活动特别设计了“关键词解构”环节,引导学生用当代视角解读历史。在耦园,学生们围绕“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主题词,结合园林建筑中的匾额楹联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从关键词解读两会精神”的思政创新一脉相承,将宏大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材料学部团委还开发了“文脉密码卡”,通过比对古籍记载与现存遗址,让学生直观理解典籍中“百货通衢,万商云集”的盛世景象如何塑造了苏州的城市品格。

  数字原住民的历史觉醒时刻

  面对Z世代学生群体,活动巧妙运用了沉浸式体验技术。在苏州商会博物馆,AR技术还原了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轨迹,学生们通过手机扫描文物,便能观看三维动态演示。这种“科技+文化”的设计,如同为厚重的历史安装了“加速器”,让习惯于碎片化信息的年轻人,在互动中完成对城市文脉的系统性认知。参与活动的王同学表示:“当看到AR重现的宋代《平江图》与手机定位重合时,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历史的坐标’。”

  大思政课的姑苏样本意义

  这场活动折射出苏州在思政教育改革中的先行者姿态。从高校学术报告厅到古城街巷,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教育空间的拓展带来了育人效能的倍增。正如“信仰公开课”校级示范课所倡导的“语商赋能青春使命”,此次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实践调研等多元评价方式,让思政教育成果变得可测量、可展示。这种模式不仅为苏州本地居民提供了文化认同的新触点,更给全国高校的思政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当教育者学会用文化的“苏工”精神雕琢课程,便能打造出既承载历史重量又闪耀时代光芒的育人精品。

  在评弹悠扬的尾声中,学生们用短视频、手绘地图等年轻态方式提交学习成果。这些承载着古城记忆的当代表达,恰如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印证着“走读姑苏繁华图”活动的深层价值:当青年一代真正读懂脚下的土地,文化传承的密码便在此刻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