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内人头攒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的2025年苏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在此正式启动。这场由苏州市教育局等九部门联合主办、苏州市职业大学承办的盛会,不仅是一场职教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份关于现代职业教育“苏州答卷”的生动诠释——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建设,为技能人才铺就一条从校园到产业的星光大道。

职教周的“苏州特色”:全域覆盖、贯穿整月
与往届相比,本届活动周规模空前,覆盖苏州全域并持续整个五月。活动以“展览+体验+对话”为框架,设计了产教融合成果展、工匠精神讲座、校企互动工作坊等多元环节,旨在打破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壁垒。例如,标准化产教联合体的展示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了智能制造车间场景,让参观者直观感受“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的职教新模式。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温贻芳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与产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而联合体正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政策与民生的双重共鸣
职业教育活动周不仅是成果展示的窗口,更是政策导向的风向标。今年活动特别强调“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理念,通过优秀毕业生案例展、技能大师现场演示等活动,将抽象的政策语言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前景。一位参与互动体验的高中生家长感慨:“原来高级技工的薪资和晋升空间不亚于白领,这颠覆了我对‘蓝领’的刻板印象。”这种转变正是活动周的目标之一——以真实案例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升其认可度。

产教融合:从“校企合作”到“命运共同体”

活动周期间,苏州市发布的《产教联合体建设白皮书》成为焦点。文件提出,未来三年将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教学工厂”,实现课程开发与技术迭代同步。例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与职业大学联合开设的“电池检测专班”,学生入学即入岗,毕业时可直接获得企业认证的高级技工资格。这种“入学即就业”的模式,被业内人士比喻为“职业教育的高铁班次”——既节省时间,又精准抵达目的地。

专家视角:职业教育如何回应时代之问
在“大国工匠”主题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职业教育必须从‘培养现成人才’转向‘培养适应未来变革的人才’。”对此,苏州的实践给出了参考答案:通过模块化课程和跨专业实训平台,让学生掌握“可迁移技能”。例如,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同时学习基础编程和机械维护,相当于“既会开飞机又能修引擎”,就业竞争力成倍提升。

展望:职业教育的“苏州样本”走向全国
随着活动周的深入推进,苏州职教的“纵向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和“横向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模式已吸引多地考察团前来取经。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基地”,计划到2026年培养10万名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数字工匠”。这一蓝图,正与活动周主题“一生无忧”遥相呼应——技能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通往终身发展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