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海道,栗原一止医生像往常一样,在破晓前醒来。窗外,大雪山系的第一缕阳光正艰难地穿透浓雾,如同他日复一日试图穿透疾病迷雾的努力。在道东这家偏远地区的医院里,这位内科医生已经坚守了十二个春秋。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除了听诊器和处方笺,还常年装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患者们私下称之为“神的病历簿”。
这并非一本普通的医疗记录。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位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旁边却赫然出现了俳句、速写,甚至某位老人回忆中故乡樱花的气味描述。在标准化电子病历普及的时代,这种看似“不专业”的记录方式,最初引起了医疗管理者的质疑。
“血压110/70,心律齐。患者提起年轻时在钏路湿原捕捉云朵的往事,说那时的天空比现在蓝。注意:其女下周婚礼,情绪波动可能影响降压药效果。”——这样的记录在栗原医生的笔记本上司空见惯。
“医学教材教会我们辨认疾病,但只有倾听患者的故事,才能理解病痛背后的人。”栗原医生在查房间隙这样说,他的目光透过镜片,落在走廊尽头一位正慢慢练习走路的老人身上,“那位渡边先生,病历上写着‘脑梗死后遗症’,但如果你不知道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再次走到海边看流冰,我们的康复治疗就只是机械的动作重复。”
这种独特的诊疗方式,最初源于十三年前的一个雪夜。刚来到这家医院不久的栗原,负责一位晚期肺癌的独居老人。在整理老人衣物时,他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老人在信中写道:“医生们都很专业,但他们忙着治疗我的肺,却没人问过我是否害怕。”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栗原,从此他的病历记录方式悄然改变。
变化是渐进而深刻的。护士长中村晴美最初对此颇有微词:“我们需要的是准确的临床数据,不是文学创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注意到那些被栗原医生用这种方式诊疗的患者,似乎有着不同的变化——他们的服药依从性更高,面对治疗的态度更为积极,甚至某些患者的生理指标改善超出了医学预期。
现年七十八岁的胃癌康复者铃木昭二对此感受尤深。“栗原医生知道我年轻时是位木匠后,每次查房都会问我关于木材的问题。他记录下我讲述的每个细节,那种被真正理解的感觉,比任何药物都更能给人力量。”
在医学界,这种诊疗方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札幌医科大学教授宫本良一认为:“情感关怀是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主观感受纳入正式病历,可能影响诊断的客观性。”而东京一位资深医疗人类学家佐藤理惠则持不同观点:“栗原医生的实践,实际上是对日益技术化的现代医学的一种必要补充。他在尝试记录疾病背后完整的‘人’。”
研究数据似乎支持后一种观点。日本社区医疗协会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医患关系评价较高的地区医院中,医生花费在倾听患者非医疗诉求上的时间,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患者满意度与治疗配合度呈现显著正相关。
今年夏天,医院来了一位实习医生小野寺遥。她坦言最初对栗原医生的方法感到困惑:“在大学里,我们被训练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取关键信息。”但一次随诊经历改变了她的看法。那位心力衰竭的老妇人,在讲述完自己与已故丈夫在富良野花田的初遇后,主动向小野寺透露了之前隐瞒的胸闷症状。“那一刻我明白了,栗原医生不是在浪费时间,他是在建立一座信任的桥梁。”
随着冬季来临,北海道的医疗系统将迎来新一轮考验。栗原医生依然每天清晨开始工作,他的病历簿又换了一本新的。封面上,他工整地写着今年夏目漱石的一句话:“理智行事则棱角分明,凭感情行事则随波逐流,凭意志行事则处处碰壁。人世间如此为难,不如且行且记录。”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位偏远地区的医生用最传统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医学中最古老也最易被遗忘的核心——对生命故事的尊重与倾听。他的病历簿上,既没有神的全能,也没有神的冷漠,有的只是一位普通医生在认识到医学的局限后,依然坚持的、对人性的完整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