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湘西,雾气总是格外浓重,缠绕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里,久久不散。傍晚时分,酉水河畔的土家村寨“岩门寨”亮起零星灯火,75岁的田老贵吃罢晚饭,默默走进厢房。当他再次走出来时,寨子里零星响起的电视声仿佛瞬间被抽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祠堂前那块空地上悄然出现的身影攫住了。
那不是平日里的田老贵。他脸上覆盖着一张色彩斑驳、表情古拙的木制面具,额头上赫然雕琢着两对眼睛——一对正常,另一对则圆睁于额心,透出一种非人间的、洞彻一切的清明。他身披一件泛白的青色土布长袍,手持一串用兽骨和铜钱串成的法器,步履缓慢而凝重。他就是“四目先生”。
今夜,他要为寨子里新生的婴儿唱傩戏,酬谢“送子娘娘”,驱邪祈福。
锣鼓声起,苍凉而遒劲。田老贵,或者说“四目先生”,开始舞动。他的动作并不花哨,甚至有些笨拙,但每一步踏在地上,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他口中吟唱的古歌调子,嗓音沙哑,旋律奇特,在场的年轻人几乎无人能懂其词,但那古朴的韵律仿佛直接敲打在心脏上,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那额上的“四目”,在香火和灯光的映照下,时而慈祥,时而威严,仿佛真的能看穿阴阳两界,与冥冥中的神灵对话。
“我们土家人老话讲,‘四目’不是怪,是神通。上面一双看天界神仙,下面一双察地府妖魔,中间一双观阳间人事。”寨子里最年长的向阿婆坐在条凳上,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喃喃地对身边的孙辈解释,“田老贵是我们这一带,最后一个能完整唱下‘大傩’二十四路神戏的‘四目先生’了。”
傩,源于上古的驱疫逐鬼仪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而“四目先生”的形象,据学者考证,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神话始祖仓颉。古籍有载“仓颉四目,通于神明”,意为造字之神仓颉生有四目,能窥见天地奥秘。在湘鄂渝黔边地的傩仪中,扮演通神角色的主祭者便常常佩戴“四目”面具,成为连接人神的关键角色。田老贵所承袭的,正是这一古老而珍贵的传统。
然而,神圣的仪式背后,是冰冷的现实。一场完整的傩戏法事,唱念做打,耗时极长,对年逾古稀的田老贵而言,是体力的巨大消耗。仪式间隙,他摘下厚重的面具,汗水已浸透白发,胸口剧烈地起伏着,需要猛喝几口浓茶才能缓过气来。更让他忧心的是,目光所及,祠堂内外围观的尽是老人和嬉闹的孩童,几个凑热闹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但他们的眼神里,更多是好奇,而非认同与敬畏。
“我十六岁跟师父学艺,那时候,寨子里红白喜事、祛病消灾,都离不开‘四目先生’。现在嘛……”田老贵叹了口气,粗糙的手掌抚摸着面具上冰冷的纹路,“电视、手机,啥都有了。年轻人觉得这是老古董,是迷信。我儿子在广东打工,说学这个没出息,赚不到钱。”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就在几十里外另一个曾经以傩戏闻名的寨子,最后一位老艺人前年过世,他那套精美的傩面,如今只能作为民俗展品,静静地躺在县文化馆的玻璃柜里,失去了生命的律动。
转机发生在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省城师范大学民俗学的研究生周雨桐,为了毕业论文到湘西做田野调查。她在岩门寨听说了田老贵的故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拜访。起初,田老贵对这个戴着眼镜、满口学术名词的城市女娃并不热情,但周雨藤没有放弃,她一连住了半个月,每天帮田老贵干些杂活,耐心地听他讲述每一张面具、每一段唱词背后的故事。她用专业的录音录像设备,细致地记录下田老贵的每一次吟唱、每一个动作。
更让田老贵触动的是,周雨藤并非简单地记录。她查阅了大量古籍,将田老贵的唱词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告诉他:“田爷爷,您唱的这段‘开山谣’,里面的神将名号和唐代敦煌文献里的几乎一样!您守护的不是迷信,是活着的文化基因,是无价之宝!”她还将拍摄的影像资料剪辑成短视频,配上深入浅出的解说,发布在网络上。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些视频竟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远离家乡的湘西人留言说,看到了记忆里爷爷的身影,听得泪流满面;更多从未接触过傩文化的年轻人则被那种原始、雄浑的力量感所震撼,纷纷追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完整的表演。
今年端午节,岩门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在乡政府和周雨藤所在学校的协助下,寨子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傩文化节。田老贵作为绝对的主角,表演了精简版的傩戏。台下,除了本寨的乡亲,还挤满了闻讯而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闪光灯亮成一片,但田老贵似乎不再在意。他看到了人群中几个熟悉的面孔——那是寨子里曾经对傩戏不屑一顾的年轻人,此刻他们的眼神里,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活动结束后,更让田老贵惊喜的是,寨子里一个叫田峰的年轻人,主动找到他。“贵爷爷,我想跟您学。我在外面打工几年,觉得还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有味道。”田峰的话不多,但眼神坚定。田老贵看着他,良久,缓缓地点了点头,眼角有些湿润。
如今,田老贵的生活有了一抹新的亮色。每个周末的清晨,祠堂里都会准时响起他教导田峰唱腔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希望。周雨藤的论文获得了高度评价,她计划将岩门寨作为长期的研究基地,并协助寨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夕阳又一次为群山镀上金边,田老贵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些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傩面。他知道,自己终有跳不动、唱不动的那一天。但“四目先生”的故事,或许不会随着他的老去而终结。那额上洞察幽冥的四目,所凝视的已不仅是神秘的过去,更是一条在时代变迁中,被新一代人用理解与热爱重新照亮的,通向未来的路。那苍凉的鼓声与吟唱,如同酉水河的流淌,虽历经曲折,却仍在群山间执着地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