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讯】近日,一种被称为“杀人蜂”的外来入侵物种——亚洲大黄蜂(Vespa mandarinia)在北美地区迅速扩散,引发民众恐慌及官方高度重视。这种体型巨大、攻击性极强的蜂类原分布于东亚温带与热带地区,自首次在北美被发现以来,已逐渐形成生态扩散趋势,严重威胁本地蜜蜂种群、农作物授粉系统及人身安全。
据农业与生物安全部门最新统计,仅在过去一个季度内,北美西部多个州、省已报告逾百起亚洲大黄蜂目击事件,其中数十起导致蜂群接近居民区,至少造成三人因严重螫伤送医。一位来自华盛顿州的养蜂人约翰·阿米蒂奇向记者描述:“它们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体型是普通蜜蜂的五倍大,飞行时发出沉重的嗡嗡声,一旦攻击就是集体行动,简直是一场噩梦。”
亚洲大黄蜂体长可达五厘米,翼展超过七厘米,橙黄色头部与明显的黑色复眼使其外貌极具辨识度。其毒液毒性强烈,且螫刺可多次使用,一旦被多只蜂同时攻击,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尤其对儿童、老人及过敏体质者构成致命威胁。昆虫学家丽贝卡·莫拉莱斯指出:“杀人蜂并不以人类为捕食对象,但它们极具领地意识,任何被它们视为威胁的行为——包括靠近巢穴、大声说话甚至快速移动——都可能触发攻击。”
更严峻的是,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力惊人。一只亚洲大黄蜂一分钟内可杀死四十只蜜蜂,整个蜂群能在几小时内摧毁一个三万只蜜蜂的蜂巢,仅取食蜜蜂的胸部与幼虫,抛弃其余部分。北美本土蜜蜂缺乏对抗这种外敌的进化经验,几乎无法组织有效防御。由于蜜蜂承担着绝大多数作物授粉工作,若其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将直接导致水果、坚果及部分蔬菜产量锐减,农业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
为应对这场入侵,政府部门已启动紧急响应机制,组织专项小组设置诱捕器、利用红外追踪技术定位巢穴,并发动民众报告目击事件。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作人员成功清除一处藏于民居后院树干中的蜂巢,巢中竟有近二百只成虫及大量未孵化的蜂蛹。清除过程全程穿着特制防护服,操作极为谨慎。
另一方面,部分科研团队正尝试利用生物技术阻断其繁殖链。一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计划试图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制造不育雄蜂,再将其释放至野外与蜂后交配,从而逐步压制种群规模。然而该方法仍面临伦理争议与生态风险评估,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推广。
社区层面也已展开自救行动。多个养蜂协会开始培训成员识别与防护杀人蜂,建议他们在蜂场周围加装防护网、调整蜂箱摆放密度,并配备应急解毒设备。普通民众则被建议避免穿着鲜艳衣物或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外出,不在户外遗留含糖饮料与食品,若遭遇蜂群迅速安静离开并报告相关部门。
这场人蜂之战背后,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物种入侵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随着国际贸易与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借助货运集装箱、木质包装材料等渠道远距离迁徙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各国海关加强检疫力度,但完全阻绝每一只潜伏入侵者仍近乎不可能。
生态学家提醒,应对杀人蜂威胁需统筹短期清除与长期监测,更要重建生态韧性——例如鼓励种植本地蜜源植物、恢复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以缓冲外来物种冲击。与此同时,公共教育也至关重要,避免民众因恐慌而滥用农药,伤及本土昆虫与其他动物。
随着秋季临近,蜂群活动预计将更频繁,因它们需积极觅食以供养新一代蜂后越冬。专家呼吁民众保持警惕但不必过度惊慌,科学应对才是遏制这场“蜂灾”的关键。未来数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将决定这场生态保卫战的走向。本报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