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正文

模范家庭

时间:2025-09-27作者:苏州新闻阅读:21分类:热点专题

  在城东的枫林小区,邻里间茶余饭后的话题总绕不开三号楼的那户人家。人们提起他们时,语气里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暖意,称他们是“模范家庭”。这个称号并非来自任何官方评选,而是源于日复一日、润物无声的生活本身。

  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拂过阳台的绿萝,这个家的男主人张建军便轻手轻脚地起床了。他习惯在厨房里为家人准备早餐,小米粥在锅里咕嘟着,散发出质朴的香气。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仪式,而是他二十年来坚持的习惯。他说:“早上这点时间,能让爱人多睡会儿,能让孩子吃口热乎的,一天的开头就是踏实的。”妻子李静是一名社区医生,她总能从丈夫这碗看似平常的粥里,品出关爱与支持的滋味。在她看来,家庭的“模范”并非遥不可及的完美,而是体现在这些具体而微的行动里——是丈夫递过来的一杯温水,是下雨天提前放在门厅的那把伞。

  他们的儿子张明轩正在读高中,书包上挂着一个有些褪色的平安符,是奶奶几年前去寺庙为他求的。这个细节常常被邻居们注意到,并视为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象征。但明轩自己有个更生动的记忆:初一时他数学考砸了,胆战心惊地把试卷递到父亲面前,预想中的责备并未到来。父亲沉默地看了分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走,我们先去踢半小时球,回来再一起看看这些错题是怎么‘埋伏’你的。”那个傍晚,球场上的奔跑和回家后书桌前的讨论,让他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共同面对”。这种平等的交流与情感的支持,构成了这个家庭内部坚实的底色。

  这个家庭的“模范”之处,还在于他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结。他们家客厅的窗户正对着小区的小花园,窗前摆放着一张宽大的旧书桌。这原本是李静父亲留下的,如今成了整栋楼一个小小的“共享空间”。放学后,常有邻居家的孩子来这里和明轩一起写作业;周末,几位退休的老教师也会聚在这里,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张建军和李静从不觉得这是打扰,反而常备着茶点和水果。李静说:“家和万事兴,这个‘家’也可以大一点。邻里之间互相照应,社区才有了温度。”这种开放的姿态,让他们的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区情感网络中的一个温暖节点。

  当然,生活从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前年,张建军的母亲因病住院,家庭节奏一度被打乱。那段时间,李静主动调整了值班时间,尽可能多地往医院跑;张建军则承担起更多的家务,确保后方稳定;连明轩也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学习更加自觉,还学着为奶奶煲汤。没有抱怨,没有推诿,他们用默契的分工和默默的承担,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小区物业的王经理对此印象深刻:“那会儿我看他们家人进出医院,脸上有疲惫,但眼神里没有慌乱,更多的是互相打气的劲儿。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家庭的时候。”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模范家庭”这个外界赋予的标签时,张建军笑了笑,语气朴实:“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过日子呗。家里讲个‘理’字,更重个‘情’字。夫妻之间多体谅,对孩子多陪伴,对老人多孝顺,对邻居能帮就帮一把,这些都是本分。”他没有列出任何高深的理论,只是道出了对家庭责任最本质的理解。

  夜幕降临,枫林小区家家户户亮起温暖的灯光。三号楼的这户人家里,或许正在上演着最平常的一幕:明轩在书桌前温习功课,李静在整理母亲的病历资料,张建军则在擦拭着那张承载了邻里无数欢声笑语的旧书桌。没有刻意的表演,没有响亮的宣言,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间的相互扶持,风雨来临时的不离不弃。所谓“模范”,或许正是这般模样——它不在于毫无瑕疵的完美,而在于面对生活时共同展现出的真诚、韧性与爱。这份温暖,从他们的家中流淌出来,悄然影响着整个社区,成为了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生动而朴素的注脚。

上一篇:梦想奔驰

下一篇:棺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