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深夜的档案馆依然亮着几盏孤灯,副研究员李明的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轻轻摩挲。当他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卷1943年的工程图纸时,一张黑白照片悄然飘落——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女子抱着婴儿站在砖砌厂房前,背后烟囱耸立,墙上却隐约可见弹孔斑驳。这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尘封八十年的历史。
这座位于华中地区的第三机械厂,在官方记载中仅是抗战时期数百个内迁工厂中普通的一个。但随着李明团队持续三个月的深度发掘,更多碎片逐渐拼凑出完整图景:这里不仅是当时重要的军械维修基地,更在1944年春季保卫战中,两百余名工人组成突击队,用修理剩余的零部件组装出三十七挺机枪,死守厂房三天三夜,为周边三千群众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普通工人的选择。”李明指着刚刚完成数字化处理的工人名册说,“名册里标注着‘技工’‘学徒’的字样,但在战斗记录里,他们成了掷弹手、机枪手、救护员。”团队在地方志办公室协助下,最终确认了其中一百六十三人的姓名和籍贯,最年轻的仅十六岁。
更令人动容的是寻访过程。通过照片背面模糊的“玉兰”二字,研究员们在湘西山村找到了照片中的婴儿——如今已81岁的退休教师周文彬。老人颤抖着捧住放大打印的照片泣不成声:“母亲总说父亲在厂里做大事,直到她1952年病逝都不知道具体细节。”他打开铁皮盒子,取出父亲唯一遗物:一枚锈蚀的厂徽,背面刻着“精工报国”四字。
随着口述史采集的深入,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当时工厂食堂厨师赵金福的孙女回忆,祖父生前常念叨“工人弟兄们饿着肚子修枪炮”,后来才知道他们曾连续七天将口粮省给伤兵;当地九旬老人李梅花则清晰记得,那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工人们用身体搭成浮桥护送百姓过河。
目前,研究院已联合文史部门启动“抗战工业遗址保护计划”。在最新勘探中,技术人员通过地质雷达在现农机厂地下三米处发现完整厂房地基,同时出土的还有锈蚀的机床零件和刻着英文的工具钢。“这些美制设备印证了当年国际援华通道的艰辛。”项目顾问、历史教授陈志远指出,“工人们在设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生产奇迹。”
最新发现的电报底稿显示,该厂1944年曾收到延安发来的嘉奖电,这为研究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提供了新物证。更令人唏嘘的是,在整理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一封印有弹孔的家书,落款日期正是战斗前夜。“秀珍吾妻:若不能归,望教儿识字明理。”简单十二个字,让许多参与整理的研究生红了眼眶。
随着研究深入,这段历史正以多种方式重焕生机。美术学院师生根据档案资料创作了大型组画《钢铁脊梁》;话剧团将工人护厂故事搬上舞台;当地小学更将机械厂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孩子们用陶土重塑当年机床模型。
夕阳西下,周文彬老人在遗址纪念碑前久久伫立。新落成的黑色大理石墙上,镌刻着三百二十七位已核实姓名的工人信息。“父亲终于不再是无名英雄。”老人将一束山花轻放在父亲名字前,金色余晖中,那些深深镌刻的姓名仿佛正在呼吸。
这段重见天日的记忆,不仅填补了抗战工业史的重要空白,更让后人看见:在最黑暗的岁月里,普通人如何用血肉之躯铸就民族复兴的基石。历史档案馆长深有感触地说:“每次打开尘封的档案,都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这些普通中国人的选择与坚持,才是民族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