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金色大厅依旧星辉熠熠,然而第七排靠过道那个略显拘束的身影,却让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多了一层意味深长的注脚。他不是西装革履的好莱坞宠儿,手中没有攥着写满感谢词的纸条,腕间更不见奢侈品牌的限量款腕表。他是张志强,河北一家普通拉面馆的店主,但此刻,全世界都通过镜头认识了他——人们更愿意亲切地称他,“老五”。
这一切,源于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独立电影《老五的奥斯卡》成功入围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影片跟踪记录了张志强超过五年的生活轨迹,镜头冷静而温情地凝视着这个平凡男人如何在烟火缭绕的灶台与内心澎湃的导演梦之间,走出一条令人惊愕又动容的崎岖之路。
“我就是个做饭的,最大的梦想是让闺女上大学,家里老人身体康健。”在典礼前于洛杉矶举行的一场小型分享会上,张志强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说道,手指因长年揉面而略显粗大弯曲,“他们说我这是‘奥斯卡梦’,太吓人咧。我没做梦,我就是喜欢,想把身边人的好故事留下来。”
《老五的奥斯卡》的导演,青年 filmmaker 李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走进了“老五拉面馆”。他被店主老五身上一种奇特的矛盾感所吸引:一边是行云流水般抻拉面团、计算着柴米油盐的精准,另一边则是在厨房窄小歇息间隙,用一台破旧的二手DV,执着地记录着食客百态、街头风雨甚至是窗外一棵树的四季轮回。李维意识到,他遭遇了一位未被世俗认定的“民间艺术家”。
影片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真实的冒险。资金极度匮乏,剧组核心成员只有三人,拍摄常常因老五需要招呼突然涌入的食客而中断。没有华丽的灯光和精心设计的机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粗粝的质感。镜头捕捉下老五为社区孤寡老人免费送面多年的坚持,记录了他为凌晨收班的环卫工人提前烧好热水的细心,也见证了他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黄昏光影,举着DV冲出店门时的纯粹快乐。
“这部电影的力量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毫无保留的真实。”一位奥斯卡评委在看完影片后如是评价,“它重新定义了‘追梦’的含义。梦想并非总是遥不可及的宏伟蓝图,它可以是根植于日常泥土之中,对生活本身饱含深情的凝视与记录。”
尽管最终未能捧得小金人,但《老五的奥斯卡》的入围本身,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它被视为一次对电影工业固有游戏规则的温柔颠覆,一记写给所有普通人的情书。在无数关于它的讨论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沉默的、坚持的、闪烁着微光的个体价值。
颁奖礼结束后,张志强站在熙攘的人群外,看着远处闪烁的霓虹。他说自己很快就会回到那个飘着面粉香味的小店。“奖不奖的,不重要了。回去得赶紧把新学的牛肉面做法试出来,味道好了,就能多赚点,剧组欠的钱得赶紧还上。”他顿了顿,脸上露出熟悉的、略带腼腆的笑容,“李导说,下一个片子,拍我们那条街上的理发师老王,他故事也多着呢。”
这一刻,远方好莱坞的喧嚣仿佛彻底消散。一个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朴实、担当与从未熄灭的创作热情,跨越了重洋与文化差异,触动了人们心中最共通的地方。他的奥斯卡,不在聚光灯下的领奖台,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日子裡,在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中,也在那永不停机的、记录真实的镜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