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青少年自主参与的山地救援行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群平均年龄仅16岁的少年,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成功救出因山洪被困的七名探险者,他们来自一个名为“特种少年团”的民间公益组织。这场持续近十小时的生死营救,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勇气与担当,更折射出民间救援力量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事发于本月15日下午,位于华东地区的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因突发强降雨引发局部山洪。一支由户外爱好者组成的七人探险小队在溯溪途中失去联系。由于暴雨导致山路多处塌方,专业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抵达核心区域。当晚19时23分,刚刚完成月度集训的“特种少年团”接到属地应急管理局的协助请求,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当时唯一的通道被泥石流阻断,直升机因能见度过低无法降落。”少年团总教练王剑锋回忆道,“孩子们主动请缨,提出可以利用索降技术从悬崖侧翼开辟生命通道。”据了解,这支由32名青少年组成的救援队,全部接受过至少三年的野外生存、医疗急救、地形勘测等专业训练,其中三分之二的成员持有红十字会急救员证书。
16日零时17分,少年团先遣队冒着持续暴雨向核心区挺进。队员们利用无人机热成像仪锁定受困者位置后,采取交替掩护的方式穿越三处滑坡带。“最危险的是横渡暴涨的河道。”15岁的队长李哲宇描述,“我们采用人体锚点系统,用安全绳串联整个队伍。河水没过胸口时,能明显感受到水下碎石撞击防护服的震动。”
凌晨3时许,救援队终于在一处岩洞中发现虚弱的受困者。医疗组立即对出现失温症状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置,同时工程组利用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充气担架搭建转运系统。“这些孩子展现的专业素养令人惊叹。”事后赶到的消防支队队长刘振华表示,“他们不仅准确判断了岩洞结构的稳定性,还合理分配了有限的补给物资。”
在黎明前的撤离过程中,队员们创造性地利用暴雨冲落的树干制作简易滑索,将受伤人员安全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安全区域。当最后一名受困者于16日清晨6时20分被送上救护车时,这些浑身泥泞的少年才终于露出疲惫的笑容。
这场成功救援的背后,是这些青少年长期坚持的刻苦训练。据透露,少年团成员每周需完成20小时的综合训练,内容包括高空索降、激流横渡、野外医疗等专业科目。所有训练标准均参照国家山地救援队考核要求,部分项目甚至达到职业救援人员水平。
“我们不是逞英雄。”17岁的女队员张雨薇擦拭着救援装备坦言,“每次训练都要重复上百次动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真正面对险情时,靠的是条件反射而不是一时冲动。”她的背包里整齐存放着卫星定位仪、医用止血带、保温毯等专业装备,总重超过15公斤。
教育专家指出,这类青少年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立认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青少年参与应急救援实践,既是生命教育的生动课堂,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这些孩子展现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素养,远超人们对当代青少年的刻板印象。”
目前,特种少年团已与多地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据悉,该组织所有成员均签署了志愿服务承诺书,并购买了高额意外保险。其训练经费主要来自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不对参与者收取任何费用。
随着最后一批救援装备完成消毒维护,这些少年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训练中。岩壁上的绳索摩擦声与口令声交织成独特的青春乐章,他们用行动证明:当危机来临之时,年轻一代已经准备好扛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些少年用专业与勇气书写着关于生命守护的新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