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新近开放的专题展厅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颤巍巍地向一群青少年讲述着什么。他面前陈列着一节布满弹孔的蒸汽机车头,黝黑的铁皮上深浅不一的凹痕仿佛仍在无声地诉说着七十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这位93岁的老兵李明远,正是当年\"烽火列车\"的亲历者之一。他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1951年那个被炮火映红的夜晚。
\"那天晚上,敌人的飞机像蝗虫一样扑过来,炸弹就在铁轨旁边爆炸。\"李明远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仿佛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就发生在昨日。\"我们的列车装着前线急需的药品和粮食,绝对不能停下。高射炮部队的战友们在沿线山头拼死掩护,炮弹壳像雨点一样落在车顶上叮当作响。\"老人说到这里,下意识地摸了摸右耳上方——那里至今留着一道三公分长的伤疤,是当年被弹片划破的纪念。
《烽火列车》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近日因为纪念馆专题展览的开幕而重新引发公众关注。据纪念馆馆长王卫国介绍,新展区通过200余件实物、160多张珍贵图片和3处复原场景,全面再现了抗美援朝时期铁路运输战线上的英雄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节经过精心修复的蒸汽机车头,这是近年来在丹东附近的山区间发现的当年实物。
在1951年至1953年期间,这样的列车日夜奔驰在丹东至朝鲜前线的铁路线上。史料记载,仅1952年春季的一个月内,铁路职工和铁道兵就抢修了被炸毁的铁路桥梁46座、铁道线120多处。当时战士们常说:\"铁路线就是生命线,多运一车物资,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
现年91岁的张桂芳老人曾是铁路医院的一名护士。她清晰记得那个冬天的夜晚:一列满载弹药的列车在站台紧急停靠,司炉工胸部中弹,却坚持将列车开到安全区域。\"伤员被抬下来时,手里还紧紧攥着烧火的铁锹。\"张奶奶擦拭着眼角说,\"我们抢救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没能留住他。那年他才19岁,叫王小柱,我永远记得这个名字。\"
近年来,随着史料挖掘工作的深入,更多感人细节浮出水面。研究人员在辽宁省档案馆发现了一批当年铁路职工的工作日记,其中记录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司机在黑夜中闭灯驾驶以避免暴露目标;有乘务员用身体掩护铁路图纸;还有沿线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用树枝伪装被炸毁的车站......
\"这些平凡人的英雄事迹,构成了《烽火列车》最动人的篇章。\"抗战史专家刘教授指出,\"当时铁路运输线上牺牲的职工和战士超过1300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正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这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写下了真挚的感言。一位年轻大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英雄——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仍然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不少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参观,12岁的小学生王梓轩在观后感中写道:\"我要学习铁路英雄们的精神,当好新时代的'接力者'。\"
随着《烽火列车》故事的传播,丹东市多条红色旅游线路近日迎来参观高峰。在凤城市宝山镇,当地政府修复了一段保留完用的战时铁路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铁路退休职工组成了义务讲解队,为游客讲述当年的峥嵘岁月。
夕阳西下,李明远老人结束讲解时,展厅里响起持久不息的掌声。孩子们围着他询问更多细节,老人耐心地一一解答。当被问及当年是否害怕时,他笑着说:\"当然怕,但一想到前线战士在挨饿受冻,我们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列火车必须开过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暮色渐浓,纪念馆的灯光次第亮起,那台历经战火的蒸汽机车头在灯光映照下泛着沉静的光芒。它静静地停在那里,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传递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