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喀土穆的天空却不再被战机与浓烟独占。一年前的四月,清脆的枪声划破这座尼罗河畔古都的清晨,迅速演变成坦克的对轰与步兵的巷战,将超过六百万居民抛入一场猝不及防的生存之战。如今,冲突的震中虽已转移,但这座城市并未获得宁静,而是陷入一种更为复杂的、被撕裂的“静默”之中。
昔日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区,如今只剩下弹孔累累的建筑骨架和散落一地的碎玻璃。曾经象征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尼罗大道,如今被粗糙的水泥路障和烧毁的车辆残骸阻断。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硝烟余烬、垃圾腐臭和无言焦虑的气味。对于选择留下或无法离开的市民而言,生活变成了一场对最基本生存资源的每日追逐。
“我们像老鼠一样生活,在炮火的间隙里寻找水源和食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师努尔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的声音因信号不良而时断时续。她所在的街区,自来水供应已中断数月,电力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每天,她和其他留守的邻居们要徒步数公里,到尚未干涸的尼罗河支流取水,再冒着被流弹击中的风险返回家中。“这不仅仅是缺水,这是尊严的丧失。我们曾经是教师、医生、工程师,现在却只为一口干净的水而挣扎。”
据国际救援委员会不完全统计,自冲突爆发以来,已有数千平民丧生,而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此。更有超过八百万人被迫在国内流离失所,其中大部分来自喀土穆及其周边地区。那些留下的,往往是最脆弱的人群:老人、病人、以及一无所有的贫困家庭。首都的医疗体系几近崩溃,超过70%的医院因轰炸、抢劫或缺乏人手药品而停止服务。仅存的几家医疗机构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运作,医生们不得不在没有麻醉药和基本消毒用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我们曾尝试用 vinegar(醋)来消毒器械,但连 vinegar 也很快用完了。”一位匿名的外科医生在短暂的网络连通时通过信息应用写道。“最令人心痛的是看着那些本可轻易治愈的病人,因为缺乏最简单的抗生素或一双干净的手套而死去。这不是战争,这是一场缓慢的屠杀。”
战火不仅摧毁了生命,也蚕食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喀土穆,意为“大象鼻子”,因青尼罗与白尼罗在此交汇而形成独特的半岛形状,历来是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与贸易枢纽。其国家博物馆曾珍藏著见证努比亚古老文明的瑰宝,如今其命运岌岌可危。苏丹学者协会发出紧急呼吁,称多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炮击或洗劫,数千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手稿在混乱中遗失或毁坏,这是一场“对集体记忆的毁灭”。
冲突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随着安全真空的出现,武装抢劫、绑架和性暴力事件激增。社区自发组织的“抵抗委员会”承担起部分维持秩序和分配援助的职责,但这远远不够。信任,这一社会最基本的黏合剂,正在迅速瓦解。邻居之间因疑似支持不同派系而相互猜忌,谣言比炮弹传播得更快,也更伤人。
在城市的边缘,巨大的临时营地不断扩张,容纳着从周边地区乃至首都其他更危险区域逃难而来的人们。帐篷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这里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卫生设施和食物,霍乱与麻疹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苏丹正面临全球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之一,近1800万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喀土穆及其周边地区是重灾区。
国际社会的救援努力因安全局势的极度危险和官僚障碍而步履维艰。人道主义走廊的谈判一再陷入僵局,运送物资的卡车屡遭抢劫或阻拦。一位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坦言:“我们需要接触到被困在城里的平民,但他们被交战线分割包围。每一次试图运送援助都像是一次赌博,赌注是工作人员的生命。”
然而,在绝望的深渊中,仍闪烁着微弱却顽强的人性光辉。一些本地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摩托车或小船,偷偷将少量药品和食物运入被封锁的社区。地下网络通过时断时续的网络,分享着安全通道的信息和稀缺资源的点位。一位名叫艾哈迈德的年轻工程师,在自家地下室设立了一个临时充电站,利用小型太阳能板为邻居们的手机供电,让一丝与外界的联系得以维系。“这不算什么,”他说,“但至少能让人们知道,他们没有被世界彻底遗忘。”
当前,大规模的战事虽已远离喀土穆城区,但零星的交火和无人机空袭仍不时发生,提醒着人们和平远未到来。政治解决方案的前景依然渺茫,各派势力盘根错节,外部调解努力收效甚微。对于喀土穆的居民来说,未来如同一片浓雾,看不清方向。
老教师努尔在通话最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我们等待的不是胜利者,而是枪声彻底停止的那一天。到那时,尼罗河水或许才能再次洗去这座城市的伤痛,但伤痕会永远留下。喀土穆正在学习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呼吸,但这呼吸,是如此沉重而艰难。”她的声音,仿佛是整个城市无声叹息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