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传颂百年韵·坠子新时代”为主题的《第五季河南坠子经典唱腔》专场演出在郑州大剧院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曲艺爱好者前来观摩。本场演出不仅集中呈现了河南坠子这一古老曲种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成果,更以醇厚的声腔韵味、饱满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再次唤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文化热情与身份认同。
河南坠子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大型曲艺形式,源于河南,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至今已有超过一百五十年历史。其唱腔以朴实婉转、跌宕有致、富于叙述性而著称,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持坠胡伴奏、另一人执简板击节站唱,段落间穿插道白,既有抒情小段,也有情节曲折的长篇大书。因其根植民间、语言生动、贴近生活,长期以来深受老百姓喜爱,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季唱腔汇演不同于以往,除了《偷石榴》《双锁山》《玉堂春》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选段之外,还特别推出了多部新编或改编作品,如反映当代新农村建设的《花开沃土》、讴歌抗疫一线人员的《白衣赞》等。这些新作既保持了坠子特有的音律和句式结构,又在题材和表演样式上作出积极探索,使这一传统曲种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演出中,几位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及青年演员纷纷登台。年近八旬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兰再次唱响《黛玉悲秋》,其声腔哀婉深沉、字字含情,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孤寂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青年演员李思宇演绎的《战马超》则慷慨激越,节奏明快,展现出扎实的喷口功力与肢体表现力,显示出河南坠子艺术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整场演出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老中青三代同台,不仅体现出艺术的传承有序,更展现出这一曲种在当代的多元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还在音乐编排中尝试融入部分现代配器元素,如在与坠胡、三弦、琵琶等传统乐器配合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弦乐铺垫和电子声效,以增强舞台氛围的层次感,但整体上仍未偏离河南坠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以情带声的艺术根本。这种“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实践,得到不少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场,多位老戏迷表示,“能再次听到这么地道的坠子唱腔,实在过瘾”。从河北专程赶来的曲艺研究者刘先生指出,“河南坠子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声腔体系,更在于它承载了中原地区深厚的语言特征、人文情感和历史记忆。这样的汇演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寻根。”
尽管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曲艺的整体生存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诸如本季河南坠子经典唱腔汇演这类活动的持续举办,显示出仍有不少从业者和观众在默默支持着这门艺术。通过不断打磨作品、培养年轻观众、拓展传播渠道,河南坠子正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当代话语。它不仅是“活”在博物馆里的遗产,更是依然能打动人心、诉说时代的声腔艺术。
未来,如何进一步借助新媒介、新舞台提升河南坠子的能见度与感染力,怎样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仍需曲艺界内外持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那婉转跌宕的唱腔一起,那片源自中原大地的声音,仍会久久回荡在每一位倾听者的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