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社团活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个名为“热血激辩社”的学生组织正以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不同于传统的学术类或文艺类社团,该社团以辩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成员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校园中一道充满活力与思辨色彩的风景线。
上周五晚,学校教学楼主楼三层的阶梯教室灯火通明,一场以“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人类的创造性工作”为题的辩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能容纳两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连走廊和后排空地处也站满了认真聆听的学生。正方辩手引经据典,从AlphaGo到ChatGPT,从自动化写作到AI绘画,步步为营地论证技术发展的不可逆与创造性劳动被重构的必然性;反方则紧扣“人类意识的独特性”“情感表达的不可复制性”等核心观点,以缜密的逻辑和充满人文关怀的陈述予以回应。双方你来我往、金句频出,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我们不只是‘吵架’,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世界。”热血激辩社的社长、大三学生陈明哲在赛后这样总结。在他看来,辩论的意义远不止于输赢,而在于帮助参与者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学会在多元立场中寻找共识、在观点碰撞中深化认知。“每准备一个辩题,都是一次跨领域的学习过程。为了打好一场辩论,我们往往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进行社会调研、甚至请教相关领域的老师。”
热血激辩社成立于五年前,最初只是几名辩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小型社团,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名固定成员、每周举办例行活动、每学期组织校际比赛的成熟社团。其活动形式也从常规的辩论赛拓展至即兴演讲、逻辑训练工作坊、校外交流赛等多种类型。不少成员表示,加入社团后,不仅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审慎地思考问题。
“我刚进大学时其实挺怯场的,上课被点名发言都会紧张。”现担任技术部负责人的李婷笑着说道,“后来被室友拉来参加了一次体验活动,虽然第一次上台时手都在抖,但那种用语言准确传递思想、并与他人达成共鸣的感觉让我着了迷。”如今她已经能从容地主持百人规模的辩论会场,还代表学校参加过多次省级辩论竞赛。
指导老师、法学院副教授赵国强长期关注学生思辨教育,他认为这类社团的存在对大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补充作用。“当代大学生信息接触面广、个性鲜明,但也容易陷入碎片化阅读和情绪化表达的困境。辩论恰恰训练的是系统梳理、深度分析和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能力。”
除了常规活动,热血激辩社也积极尝试破圈合作。例如与文学社合办“诗歌是否应追求大众理解”主题辩论,与电影协会共同组织“经典电影片段中的逻辑漏洞”研讨会,甚至走出校园参与社区举办公民论坛,就公共议题提供年轻一代的视角。这些活动在校园中引起了广泛回响,也吸引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加入。
尽管社团发展态势良好,陈明哲和其团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目前正在策划推出“校园议题工作坊”,希望围绕学生切实关心的——如食堂价格、宿舍管理、课程设置等问题——搭建理性对话与建议平台,让辩论不止于“说话的艺术”,更能成为推动现实改变的起点。
正如一场辩论中没有绝对的胜方与败方,热血激辩社也并非旨在培养一群永远“正确”的辩手。它更像是一处思想的磨刀石、一个包容不同声音的场域,让每一个愿意思考、敢于表达的年轻人,都能在语言的交锋与思维的共振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并以更开阔的视野走向更远的世界。而这,或许正是教育中最具热血意味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