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信息>正文

李保国

时间:2025-09-16作者:苏州新闻阅读:73分类:生活信息

  在河北太行山深处的岗底村,一场细雨过后,果农们正忙着给苹果树疏果。他们手中熟练的动作,和口中念叨的“要留中心果、果枝比五比一”,都源自一个已经离去八年却仿佛从未离开的人——李保国。

  村民们至今仍清晰记得,李保国教授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他那被山风吹得粗糙的脸上总是带着笑,见到谁家果树有问题,蹲下身一看就是大半天。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人,用三十五年时间,硬是把一片片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聚宝盆”,让十万多农民摆脱了贫困。

  时间回到1981年,刚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的李保国,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那时的太行山,土层薄、不涵水,种树难活,百姓苦熬。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这个年轻人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让荒山披绿,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最初的工作异常艰难。李保国和同事们选择的前南峪村,荒山面积达数千亩。他们带着帐篷住在山上,白天翻山越岭勘察地形,晚上点着油灯分析数据。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最困难的时候,连当地村民都劝他们放弃:“这山从来就这样,能改得了吗?”但李保国不认输。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探索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造林方法,让树木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如今的前南峪,已是林木覆盖率达94.6%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1996年,河北太行山区连降暴雨,爆发特大洪水。岗底村800亩耕地被冲毁,山场果树遭受重创。灾后第三天,李保国就带着铺盖卷来到了村里。看着村民绝望的神情,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农业专家,留下来帮你们重建家园!”

  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为了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苹果,他殚精竭虑。果树不结果,他就睡在果园里观察;品种不改良,他跑遍全国引种试验。经过上百次试验,他最终选育出“富岗一号”苹果,并研发出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128道标准化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他都手把手教给农民。

  “要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农民。”这是李保国常说的话。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修剪果树,他说“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讲疏果,他说“脱裙子、脱褂子、戴帽子”。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土专家”。

  常年超负荷工作,让李保国的身体健康严重透支。2016年4月9日傍晚,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这位扎根太行山区三十五年的教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噩耗传来,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悲痛不已。出殡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自发聚集,送别他们心中的“农民教授”。

  如今,在李保国曾经奋斗过的太行山区,他开创的绿色产业仍在持续发展。他带领农民开发的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名牌产品,年产值已超过20亿元。他主持研究的生态富民工程,使山区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代的不足百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

  更为宝贵的是,李保国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力量,激励着更多人。他的妻子郭素萍继续扛起他的旗帜,带领科技团队奔走于太行山区;他的儿子李东奇投身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正沿着他的足迹,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夕阳西下,岗底村的苹果园里又传来欢声笑语。果农们说,每当看到满山果树硕果累累,就仿佛又看到了李老师的身影——他还在太行山上,永远和农民在一起,永远和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在一起。

上一篇:杀无赦

下一篇:麻香楼之造梦先生

相关文章:

1.永恒时刻2025-09-29

2.求求你爱上我2025-09-29

3.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2025-09-29

4.蜜之哀伤2025-09-29

5.蜗牛也是牛2025-09-29

6.蓝色粉末2025-09-29

7.水浒英雄杨志2025-09-29

8.最后的纹身 (普通话版)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