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信息>正文

摄影师和他的女模特

时间:2025-09-15作者:苏州新闻阅读:60分类:生活信息

  【本报独家专访】清晨五点半,川西高原的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车窗上。摄影师张黎调整着镜头焦距,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远处那个披着藏红色牦牛毛披风的背影。24岁的聋哑模特卓玛正赤脚站在结着薄冰的溪水中,晨曦在她睫毛上凝成细小的冰晶。

  “很多人说我们在创作美,其实是在苦寒里找光。”张黎说话时呵出的白雾模糊了相机屏幕。这是他们深入贡嘎山腹地的第七天,海拔4800米的拍摄让整个团队都处于生理极限状态。助手轮流抱着便携氧气瓶吸氧,而卓玛需要连续三小时保持舞蹈姿态。

  在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的影棚里,墙上钉着近百张卓玛的肖像。从羌寨晾架上的青稞到若尔盖草原的经幡,这个聋哑女孩用身体语言重新诠释了藏地美学。张黎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卓玛在暴风雪中张开双臂,藏袍被狂风扯成猎猎作响的云朵。“当时体感温度零下25度,她耳廓冻伤后坚持完成了拍摄。”

  他们的合作始于三年前的偶然。美院毕业展上,张黎被一幅题为《无声的呐喊》的油画震撼——画中聋哑舞者正是卓玛。经美院教授牵线,两人在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初次见面。张黎用手语比划“我想拍你的故事”,卓玛在纸上写下:“我的身体会说话。”

  创作过程充满挑战。张黎专门学习了基础手语,但复杂的概念仍需纸笔交流。有次为了解释“天地人合一”的拍摄理念,他连着画了七版草图。卓玛突然眼睛一亮,在纸上写道:“就像格萨尔王传里的三界和谐?”

  高原拍摄时突发状况层出不穷。去年在色达拍摄时,卓玛因剧烈高原反应突然昏厥,张黎冒着冰雹背她下山求医。病房里,卓玛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在病历本背面写:“明天日出光线最好,我能坚持。”

  这种执着源于卓玛特殊的成长经历。作为康定孤儿院首批聋哑儿童,她从小通过舞蹈与外界对话。“别人听见音乐,我感受大地的震动。”她在采访本上写道。八岁被民间舞团发掘,十五岁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如今已是四川省特殊艺术团的台柱。

  张黎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克制的凝视。没有刻意强调残疾标签,而是捕捉她与自然对话的瞬间:指尖掠过经筒的弧度,裙摆扫过玛尼堆扬起的尘埃,发梢在煨桑烟雾中若隐若现。这组题为《天籁》的作品去年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引发关注,英国策展人凯瑟琳·怀特评价:“这不是关于缺憾的叙事,而是超越语言的生命礼赞。”

  商业诱惑随之而来。有品牌开出七位数代言费要求卓玛佩戴助听器出镜,被两人共同拒绝。“残缺不是卖点,”张黎翻着拍摄计划书说,“下个月我们要去拍冈仁波齐转山,卓玛说想用舞蹈还原朝圣者的心路。”

  窗外飘起小雪,卓玛结束拍摄走进帐篷,冻得发紫的脚踝沾着草屑。她看见记者手机屏保上的女儿照片,眼睛突然弯成月牙,打着手语:“漂亮得像小羚羊。”张黎翻译完补充道:“她说等开春想拍组主题,叫《所有母亲都是度母》。”

  暮色染红雪山时,团队开始收拾器材。卓玛突然拉住张黎,指向东天际线——最后一缕夕阳正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拉出金刚杵形状的光影。她快速比划着手语,张黎边看边点头,突然抓起相机追着光跑去。后来他告诉记者:“她说这是山神给的礼物,比任何布景都珍贵。”

  月光下的营地里,发电机嗡嗡作响。张黎检查着当天拍摄的素材,卓玛在炉边烘烤浸湿的藏靴。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红衣白足的少女在雪山环抱中旋转,发间松石配饰划出湛蓝的轨迹,仿佛天地间唯一跃动的音符。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沟通的桥梁,”张黎关电脑时轻声说,“而有些人天生就是桥。”帐篷外,卓玛正教助手跳弦子舞,三个年轻人笨拙的手势在雪地上交错,无声的笑声震落松枝上的积雪。

相关文章:

1.永恒时刻2025-09-29

2.求求你爱上我2025-09-29

3.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2025-09-29

4.蜜之哀伤2025-09-29

5.蜗牛也是牛2025-09-29

6.蓝色粉末2025-09-29

7.水浒英雄杨志2025-09-29

8.最后的纹身 (普通话版)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