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各大院线悄然上映。这部以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为主角的影片,并没有采用常规商业片的宣传路径,却凭借其深沉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表达,在观众中间激起层层涟漪。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穿越百年风雨的文化行旅,一次与诗词灵魂的深度对话。
影片片名“掬水月在手”取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寓意短暂与永恒交织的美学意境,恰与叶先生跌宕人生中始终持守的诗词境界相呼应。导演以诗为眼、以史为纲,将叶嘉莹的个人命运放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她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古典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传承与坚守。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她生于1924年的北京,出身满洲书香世家,自幼受古典文化熏陶,年少时即展现出惊人的诗词才华。然而命运多舛,她经历了战乱漂泊、海外流离、中年丧女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但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困境,她始终以诗词为舟,渡己亦渡人。影片细腻捕捉了她如何将个人悲欢转化为学术力量与教学热情,晚年更毅然回归祖国,在南开大学执教,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掬水月在手》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它并未采用线性叙述,而是仿照中国传统庭院“层层递进”的空间格局,分为“门、径、庭、院、池”等多个章节意象,徐徐展开叶先生的生命画卷。这种结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致敬,更暗喻了叶嘉莹学术与人格的深邃与层次。摄影机跟随她的足迹,从北京的祖宅、天津的南开园,到台北的陋巷、哈佛的讲台,再至温哥华的海滨,最后落叶归根于天津。每一处地点都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她诗词创作与生命体验的注脚。
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极为克制而富有诗意。大量运用空镜——如飘雪的老屋檐、荡漾的水波、摇曳的烛火、斑驳的书页——这些画面与叶先生吟诵诗词的画外音交织,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意境。音乐方面,则巧妙融入了古琴、箫等传统乐器的即兴演奏,与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秋兴八首》为灵感创作的交响乐相得益彰,形成一场跨越文化的听觉盛宴。
尤为珍贵的是,影片收录了叶嘉莹先生大量亲自吟诵诗词的珍贵镜头。当她以清朗而苍劲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吟出那些千年诗句时,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古典诗词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载着生命体温与情感波动的活化石。她对于诗词中“兴发感动”力量的阐释,贯穿影片始终,令人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掬水月在手》的上映,在文化界与教育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观众表示,这部影片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次观影体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快速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它让人们得以暂缓脚步,重新审视何为永恒的价值。有评论认为,该片成功地“将学术传记转化为一种诗性的视听写作”,为如何讲述文化大师的故事提供了新的范式。
更重要的是,影片超越了个人传记的范畴,触及了文化传承的深层命题。叶嘉莹先生的人生轨迹,与中国古典文化在二十世纪的流变与传承紧密相连。她就像一座活的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通过她的故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学者的坚持,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与再生。
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革命不断重塑人类生活的背景下,《掬水月在手》的出现犹如一泓清泉,提醒着人们不忘来路、坚守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蕴含在古典诗词中的人类共通情感——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对苦难的超越——永远不会过时。
这部纪录片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跌宕的情节,却以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构筑了一座通向中国古典精神世界的桥梁。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诗歌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掬水月在手》正是这种信念的光辉见证,它邀请每一位观众掬起一捧清水,在手心之中,窥见那轮永恒的文化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