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北部连绵起伏的群山深处,有一所不起眼的村级小学——红岩小学。这里海拔2200米,每年有近四个月被雾气笼罩,唯一通往外界的盘山公路需要颠簸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乡镇。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56岁的张明华已经坚守了整整26年。
1997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张明华被分配到红岩小学。他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学校时的情景:三间土坯房教室,窗户用塑料布遮挡风雨,操场上是泥泞的土地。当时学校有六个年级,却只有两位老师,其中一位已经年近花甲。
“最初我也动摇过。”张明华望着操场上迎风飘扬的国旗,回忆道:“每天晚上,听着山风呼啸,看着煤油灯摇曳的影子,我问自己为什么要留在这里。”转变发生在一个雨天,他看到孩子们赤着脚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却把唯一的破旧布鞋小心翼翼抱在怀里,只为到学校时能体面地上课。“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些孩子需要我。”
二十六年过去了,红岩小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有了水泥操场和基本的多媒体设备。但最大的变化还是孩子们——从最初只有十几个学生,到现在稳定在八十多名,入学率连续十年保持在100%。
每天清晨五点,张明华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不仅要教授语文、数学多门课程,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许多学生家离学校远,中午只能带冷饭来学校,张明华就自己掏钱买了微波炉,让孩子们能吃上热乎的午饭。
“张老师就像我们的爷爷。”五年级学生小芳说,“他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去年我生病住院,张老师步行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医院看我,还给我补课。”
在张明华的影响下,红岩小学先后有十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每年春节,这些学生回到家乡,第一个看望的就是张老师。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外面的世界,更是一种希望的传递。
然而乡村教育依然面临挑战。张明华坦言:“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不足。年轻教师来了又走,最长的坚持了两年,最短的只有三个月。”目前学校六名教师中,只有张明华一人是正式编制,其他都是临时聘用的代课老师。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后,张明华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手写教案。虽然学校通了网络,但他仍然保持着亲手书写教案的习惯,整整二十六年,他已经写满了三百多本教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案也要因材施教。”他说。
明年张明华就要退休了,但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些孩子。“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来到乡村,不是为了镀金,而是真正扎根下来。乡村孩子同样聪明伶俐,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
夜幕降临,红岩小学的灯光在山间格外明亮。在这片光芒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播,更有一种精神的坚守。正如张明华常说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云南的深山里,这样的火种正在持续燃烧,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