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之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无声地酝酿。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如常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划破晨雾,向着拉萨贡嘎机场飞去。机舱内,百余名乘客在晨曦的微光中或闭目养神,或眺望窗外逐渐变得稀薄的云层,空气中弥漫着早班机特有的宁静。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料,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为漫长且惊心动魄的时刻。
飞机平稳爬升,进入巡航高度。驾驶舱内,机长刘传健和副驾驶徐瑞辰正全神贯注地执行着飞行程序,一切仪表数据正常。然而,就在这一刻,死神露出了獠牙。一声类似爆炸的巨响猛然撕裂了驾驶舱的平静——右侧驾驶座前方的风挡玻璃瞬间爆裂脱落!舱内压力急剧失衡,瞬间的失压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将未系安全带的副驾驶半个身体吸出舱外,所幸安全带将他死死拉住。狂风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灌入驾驶舱,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多度,仪器表盘剧烈晃动,部分设备失灵,巨大的噪音淹没了一切声音。
“砰”的一声巨响同样传到了客舱。乘客们从昏沉中惊醒,剧烈的颠簸和刺骨的寒风让他们瞬间陷入恐慌。氧气面罩应声脱落,人们在失重感和恐惧中紧紧抓住座椅扶手,孩子的哭喊声、乘客的惊叫声与飞机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空乘人员尽管自己也面临同样的极端环境,但专业的训练让她们迅速强压住内心的恐惧,一遍遍用尽全力呼喊指导乘客:“拉下氧气面罩!保持吸氧!弯腰!低头!全身紧迫用力!”她们的声音在狂风中显得微弱却坚定,成为慌乱中唯一可循的指令。
此时的驾驶舱,已沦为与地狱接壤的战场。刘传健机长,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飞行经验、曾是空军飞行教员的老兵,面临着职业生涯中最极致的考验。强大的气流吹得他脸部变形,无法佩戴氧气面罩,他只能依靠短暂的憋气来抵抗缺氧。刺骨的寒风像刀片一样刮过他的身体,飞行手册被狂风撕碎卷走。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然而,在生死一线间,多年的训练、丰富的经验以及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着他。他的双手死死握住操纵杆,努力控制着剧烈抖动的飞机,脑海中飞速运转:必须尽快下降高度到有氧层,必须找到备降场!
与地面管制部门的通讯一度中断,雷达信号显示飞机正在异常下降。成都区域管制中心的值班员们发现了3U8633的异常,所有人员立刻进入紧急状态,持续呼叫:“四川8633,成都叫你!”无线电那头却只有令人窒息的寂静。他们果断启动应急程序,指挥空域内其他飞机紧急避让,为可能的备降清理出生命通道。
在几乎完全失聪、视线模糊、身体承受极限负荷的情况下,刘传健机长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对航线的深刻记忆,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返航成都。这是一条穿越艰险山区的航线,下方是连绵起伏的青藏高原,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他手动操纵着几乎失控的飞机,艰难地转向,小心翼翼地控制着下降率和速度,避免飞机失速或结构受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客舱内的乘客在空乘人员的安抚下,逐渐从最初的恐慌中平复,一种沉默的、共同的求生意志在弥漫。他们彼此依靠,遵循指令,将命运完全托付给驾驶舱内那位看不见的机长。
终于,在经过惊心动魄的34分钟手动驾驶后,刘传健机长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术,成功将伤痕累累的飞机平稳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的跑道上。当轮胎触地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时,客舱内爆发出劫后余生的哭声和掌声。飞机安全停下,机组成员和全体乘客生命安全。
这一成功备降,创造了国际航空史上的奇迹。事后调查显示,风挡玻璃爆裂源于内部层压板可能存在缺陷。刘传健机长及其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避免了灾难性后果的发生,他们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被授予多项荣誉。
这一事件及其后被改编为电影《中国机长》,不仅是对英雄机组人员的礼赞,更是对中国民航业安全标准和飞行员专业素养的一次集中检验与展示。它深刻揭示了在极端险情面前,机组人员所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精湛专业技能和非凡心理素质,是确保乘客生命安全最坚实的屏障。奇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是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是 professionalism 在关键时刻迸发的璀璨光芒。每一次起落安妥,都凝结着无数民航人的坚守与付出。川航3U8633航班的成功备降,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乃至世界民航史的丰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