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正文

薪火相传

时间:2025-09-21作者:苏州新闻阅读:60分类:热点专题

  晨曦微露,七十三岁的苏绣大师陈英华的工作室里已传出细微的针线穿梭声。她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指尖捏着一根细如发丝的银针,牵引着绚丽的丝线,在洁白的缎面上勾勒出云霞的轮廓。在她身旁,二十岁的孙女林薇凝神观摩,偶尔在另一块绷架上尝试落针。这是《薪火相传》非遗保护项目中最寻常的一个清晨,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微观缩影。

  《薪火相传》项目启动三年来,已不再是单一的技艺传承计划,它逐渐演变为一场深入社会肌理的文化实践。在江南水乡,年轻的木匠学徒跟随老师傅修复百年老宅的榫卯结构,刨花飞舞中,古老智慧与青春汗水交融;在西北高原,牧人的孩子用新学的直播技术,将父辈传唱的英雄史诗唱给天南地北的网友;在城市社区,退休老医生带着医科大学生为居民义诊,脉枕之间传递着医者仁心。

  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向滋养”模式。传承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创新。二十六岁的程序员张哲源跟随国家级非遗漆器工艺大师学习大漆技艺后,开发出一款模拟漆器制作流程的VR体验程序,让更多人能沉浸式感受这门古老艺术。“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他说,“它是一条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浪花,既推动着水流,也被水流塑造。”

  这种传承的力量在教育领域尤为明显。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学习制作皮影戏,并自己编写关于环境保护的现代剧本。校长李娟观察到:“当孩子们亲手操控着自己制作的孙悟空皮影,讲述垃圾分类的故事时,他们的眼睛里有光。这种文化自信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

  《薪火相传》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赵启明表示,他们记录到的传承关系已超过两千对,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地方医药等百余个领域。“我们最初担心年轻人不愿参与,但事实证明,当传统文化以活态的方式呈现,它能激发年轻人强烈的归属感和创造力。”

  在山东曲阜,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伟每周都会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参观孔庙,讲解《论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他说:“祖先的智慧不是放在神坛上的祭品,而是能够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明灯。‘薪火相传’的真谛不在于原封不动地保存,而在于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项目的辐射效应已经超出预期。许多参与传承的年轻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影视创作和科技创新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意产品。二十八岁的服装设计师吴雨桐从湘西苗族刺绣中获得灵感,设计的系列作品登上了国际时装周舞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她说,“它给了我无限的创作源泉和底气。”

  随着冬季来临,《薪火相传》项目组正在筹备一场特殊的展览:每位老师傅和学徒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展示传统与创新的结合。陈英华大师和她的孙女林薇合作创作了一幅双面绣作品,一面是传统凤凰图案,一面是抽象的宇宙星云。“奶奶教我技法,我教奶奶用天文望远镜看星星,”林薇笑着说,“传承应该是相互的。”

  夜幕降临,陈英华的工作室灯光依然明亮。林薇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花鸟绣品,而陈英华则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孙女教她的天文知识。窗外,一轮明月高悬,见证着又一个平凡而不平凡的传承之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薪火相传》项目正如它的名字那样,让文明的火焰跨越代际,照亮前路,温暖人心,证明着有些东西比时间更加持久。

上一篇:老千归来

下一篇: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