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正文

下柳林

时间:2025-09-14作者:苏州新闻阅读:76分类:热点专题

  暮色渐合时,黄土高原的风沙还未歇息,山西省柳林县穆村镇一片空旷的场地上却已灯火通明。鼓点由疏转密,唢呐声破空而起,一群身着彩衣、腰系红绸的秧歌队员踏着节奏涌入场地中央。他们手中转动的花伞如旋开的花朵,脚步铿锵,身姿舒展——这便是百年民间社火《下柳林》的演出现场。没有专业舞台,没有电子音响,但粗犷奔放的表演却吸引着十里八乡的群众层层围拢,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喝彩与掌声。

  《下柳林》并非寻常歌舞,而是一种融合了武术、舞蹈、戏剧和杂技元素的传统秧歌形式,据考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名称中的“下”字,源于一种独特的表演程式:表演者需边唱边扭,同时将身体重心不断“下”沉,以半蹲姿势完成旋转、对打、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展现出黄土高原人民坚韧质朴的生命力。

  “这不仅仅是跳舞,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活历史。”76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守贵说道。他从16岁开始学习《下柳林》,至今已有六十个年头。在他记忆中,过去物资匮乏,表演服装是用粗布染制,花伞也是自己动手扎的,“但现在人们更愿意看了,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根的共鸣。”

  这样的复苏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加大,柳林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组织老艺人开展教学,推动《下柳林》进入当地中小学课外课堂,并定期举办民间文艺汇演。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队伍。24岁的李静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秧歌队的新生力量:“一开始觉得土,可现在越跳越自豪。我们不是在模仿,而是在传承一种精神。”

  除了官方支持,《下柳林》的生命力更来自于其与地方生活的深度交融。每逢春节、元宵、庙会等节庆,它便是民间庆祝的核心内容;其唱词往往即兴编创,既歌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反映社会新风和百姓生活,成为一种流动的地方文化档案。

  但传承仍面临挑战。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队伍老龄化,娱乐方式多元化挤压传统艺术空间,而原生态表演的简化改编也引发争议。“不能只剩个空架子,要把那股‘土味儿’和精气神留下来,”张守贵一边指导年轻队员的动作一边强调,“身子要沉下去,心更要沉下去。”

  为了扩大影响,当地尝试将《下柳林》与旅游结合。在柳林县文化馆推动下,非遗展演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一些民俗村还开设了体验工作坊,让游客亲手尝试转动花伞、学习基本步法。尽管有人担忧过度商业化会稀释本真性,但多数传承人认为,“先让人看见,才能让人记住。”

  夜幕深垂,场上的演出渐近尾声。鼓乐愈发激昂,数十位表演者快速变换队形,构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随后同时下蹲、举伞、昂首——如同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麦浪。场下,一个小男孩骑在父亲肩头,有模有样地扭动着身体。也许他还不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那铿锵的节奏和飞舞的红绸,已像一颗种子落进心里。

  《下柳林》的故事,是关于坚守与新生的故事。它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寻找着自己的坐标。正如那首流传已久的秧歌唱词所说:“山丹丹开花沟沟里红,传统老艺扎下根;伞头一转代代传,柳林秧歌永不停。”——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还有一些东西,如同深埋的根系,从未停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