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那山那水

时间:2025-09-21作者:苏州新闻阅读:66分类:本地新闻

  在江南丘陵的褶皱深处,有一个名为“云川”的村庄,正悄然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连同它所代表的无数中国乡村的命运,被一本名为《那山那水》的书籍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该书并非宏大叙事的政策解读,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悲欢离合,细腻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动实践与深沉思考。

  《那山那水》的作者历时数年,深入十余个省份的偏远村落,其笔触始终聚焦于“人”。书中记述了云川村一位名叫李卫国的返乡青年。多年前,他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背上行囊,挤上南下的绿皮火车,成为城市脚手架上一员。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并未给他带来归属感,家乡的沉寂与落后又常让他感到无力。转变发生在一项名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计划推行之后。李卫国注意到,村里那条儿时游泳摸鱼的溪流开始被清理,泥泞的村道铺上了青石板,几近荒芜的梯田被重新开垦,种上了有机水稻和观赏花卉。他敏锐地察觉到,家乡的“绿水青山”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可能。

  于是,他成了云川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用攒下的积蓄和政府的返乡创业补贴,将自家老宅改造成了村里第一家精品民宿。“起初很难,客人很少,村里人也不理解,觉得我瞎折腾。”李卫国回忆道。但他坚持了下来,他不仅提供住宿,还带着客人徒步古道、采摘茶叶、体验农事、听村里的老人唱早已失传的山歌。他所销售的,正是都市人渴望的“乡愁”与“慢生活”。渐渐地,通过口碑传播,他的民宿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一房难求。他的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此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有的规模养殖土鸡土猪,直接供应给村里的民宿和餐馆。一个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产业链在云川村初步形成。

  《那山那水》并未将这个过程浪漫化。它同样记录了发展带来的阵痛与挑战。比如,如何平衡游客涌入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书中提到,村里曾一度面临垃圾处理难题,游客多了,塑料瓶、包装袋也随之增多。村委会为此召开了多次“板凳会议”,最终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机制,并设立了环保积分制度,鼓励村民和游客参与垃圾分类。再有,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如何避免过度开发而失去本真?一位负责保护当地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干部在书中坦言:“保护不是把它们封存起来,而是要让它们活着,融入现代生活,产生新的价值。这个过程需要探索,更需要敬畏之心。”

  云川村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探索振兴之路的缩影。《那山那水》通过大量类似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乡村振兴并非简单地大兴土木、复制城市模式,其关键在于找到乡村自身的独特价值——那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它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具象化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实践。书中一位专家点评道:“这场变革的本质,是重新定义现代性与乡村性的关系。它不是让乡村变得和城市一样,而是让乡村成为城市之外,另一种美好生活的选项。”

  如今,行走在云川村,依然能看见连绵的青山和清澈的溪水,但村庄的肌理已然不同。废弃的打谷场变成了文化礼堂,夜晚常有露天电影或民俗表演;曾经的村小学被改造成了一座乡村书店和文创空间,成为村民和游客的精神驿站;老人们坐在修缮一新的廊桥下聊天,孩子们在生态湿地公园旁嬉戏。更重要的是,像李卫国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带回了城市的见识、技术和资金,更带回了对家乡未来的信心。

  《那山那水》所记录的,正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深刻变迁。它没有停留在政策层面的颂扬,而是沉入生活底部,描绘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选择、挣扎与希望。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道路并非坦途,充满了需要智慧去解决的新问题,但其方向,无疑是让那山更青、那水更绿,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记得住那份绵长的乡愁,并因此拥有一个可期的、充满活力的未来。这份源于土地深处的实践与思考,其价值远超一时一地的成败,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一扇深邃的窗口。

上一篇:赴汤蹈火

下一篇:那般良夜(原声版)

相关文章:

1.血肉狂魔2025-09-29

2.水浒笑传2025-09-29

3.蛇形刁手2025-09-29

4.蕾蒙娜和姐姐2025-09-29

5.蓝白红三部曲之红2025-09-29

6.神经侠侣2025-09-28

7.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2025-09-28

8.新死亡习作2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