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山南地区一座不起眼的民间艺术工作室里,五十六岁的工匠多吉次仁正俯身于一盏酥油灯下,手中刻刀在深色檀木上缓缓游走。木屑纷飞间,一道流畅的莲花纹路逐渐显现——这已是他为《藏魂棺》项目工作的第三年。这件即将面世的艺术装置,并非真正的棺椁,而是一件融合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理念的大型文化作品,其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命观与精神传承的深刻对话。
《藏魂棺》主体由七块整木雕刻拼合而成,每块木材均取自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古老树种,经自然风干十年以上。项目发起人、艺术家扎西顿珠解释道:“我们试图通过木材的肌理与岁月的痕迹,传递出生命从生长、沉淀到重生的循环过程。”雕刻纹样涵盖青藏高原十七种濒临失传的民间图案,从羌塘的野牦牛图腾到林芝的云纹密语,每道刻痕皆由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亲手完成。
最引人注目的是棺盖部分镶嵌的九块天铁陨石,这些历经宇宙漫游的金属与高原木材形成奇妙对话。西藏大学艺术系教授李哲生评价道:“这件作品打破了材质与文化的边界,用物质语言诉说着藏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自然,而精神永恒流转。”
创作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表达。六十二岁的唐卡画师平措坚赞最初坚决反对在传统纹样中加入现代几何元素:“祖先的图案神圣不可更改。”但在与年轻设计师长达数月的共同创作中,他逐渐理解到:“文化如同高原的河流,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保持生命力。”最终呈现的纹样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注入了当代审美意识。
这件高2.3米、重达1.5吨的作品目前正在青海热贡艺术馆进行最后组装,预计下月开启全国巡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魂棺》内部设置了365个暗格,收藏着来自藏族社区的民众书写的生命故事与祝福。这些纸条将在巡展过程中不断新增、流转,使作品本身成为持续生长的文化载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维民认为:“《藏魂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件艺术品,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文化对话的空间。它让我们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民族记忆?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或许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年轻工匠所说:“我们雕刻的不是告别,而是重逢——与祖先智慧的重逢,与自我初心的重逢。”
随着最后一道金漆填入刻痕,多吉次仁放下刻刀,轻声念诵起祈福经文。窗外,高原的夕阳正为雪山镶上金边。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一个关于生命、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故事,正通过刀尖与木头,静静流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