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东实验学校的初三(2)班教室里,一堂数学课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着。没有沉闷的公式抄写,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清脆的哨响和一道划过黑板的优美弧线。“看好了!我这球要是投进了,就代表这个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是(2,4),篮球入筐的这条轨迹,就是图像本身!”穿着运动服的李老师一边说,一边真的将手中的篮球向墙上的迷你球框投去。球应声入网,教室里瞬间爆发出惊叹和掌声。
这位被称为“最会教数学的体育老师”的李建国,正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
李老师的转型,源于一次学校的临时安排。三年前,由于一位数学老师休产假,山区支教经历中曾代过数学课的李建国,被学校安排临时接手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消息一出,质疑声四起。有家长直接打电话给校长:“让体育老师教数学,这不是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吗?”甚至同事们也私下嘀咕:“体育老师的数学课,能教出什么名堂?”
然而,李建国用结果回应了所有质疑。他所带的班级,数学平均分不仅没有下滑,反而从年级中游跃升至前列,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空前高涨。校长评价说:“李老师创造了一个‘现象级’的变化。”
他的课堂,从来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他擅长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讲“角度”时,他会带学生到操场,用足球射门来体会不同角度与进球率的关系;教“概率”时,一副扑克牌成了最生动的教具,学生在玩“24点”游戏的过程中熟练了运算;甚至在学习“几何图形”时,他也能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来直观展示图形的旋转与对称。
“数学不是印在纸上的死知识,它就在我们身边,是运动的,是有生命的。”李建国常常对学生们这样说。在他的指导下,那些曾经被视作“天书”的公式和定理,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变得可触可感,有趣易懂。
学生王涵原本是班里的“数学困难户”,一上数学课就头疼。如今,她却成了数学课的“发烧友”:“李老师从来不会骂我们笨。他让我们动手又动脚,好像在做游戏,做着做着就突然开窍了!我以前觉得数学离我特别远,现在觉得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李建国的办公桌上,除了几本数学教材和体育杂志,还堆满了《数学心理学》、《游戏化教学法》等书籍。每天下班后,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如何将数学知识与体育项目更巧妙地融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互动环节。“我的优势是更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天性,他们天生好动,渴望被认可。那我就把课堂变成他们释放天性的舞台,让成功体验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
这位不一样的数学老师,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关注。有教育专家评价,李建国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恰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能力。李老师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李建国收拾好篮球和教案,几个学生仍围着他讨论刚才课堂上的一道趣味数学题。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彩,他笑着说:“你看,数学和体育一样,都能让人感受到思维的节奏和解决问题的快乐。我的目的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不再害怕数学,都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在这个普通的教室里,一位体育老师用他最熟悉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数学课堂的可能。他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无论起点如何,拥抱热爱与创新,就能打破局限,点亮意想不到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