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新闻>正文

二妮的山村梦

时间:2025-09-13作者:苏州新闻阅读:76分类:本地新闻

  在秦岭深处的一个褶皱里,李家沟村静卧了数百年。这里山高路远,云雾时常缠绕着山腰,唯一的出山路要拐过九十九道弯。村里的年轻人像候鸟一样,一茬茬地飞出去,只在年节时短暂地回归,留下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和荒芜的田地。直到几年前,一个身影的归来,开始悄然改变这座村庄的命运。她叫李二妮,村里第一个考出去的名牌大学生,如今,人们更愿意称她为“山村造梦人”。

  初秋的清晨,山间还弥漫着薄雾,二妮已经挽起裤腿,蹲在自家的老宅院里,仔细查看着新一批木耳菌袋的生长情况。她的手指轻柔地拂过菌袋,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在检阅一支即将出征的军队。这座曾经只剩下爷爷奶奶守着的老屋,如今院墙上爬满了南瓜藤,角落里堆着新摘的金黄玉米,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作物成熟的芬芳,生机勃勃。

  “当初决定回来,村里没有一个人理解。”二妮直起身,望向远处层叠的山峦,嘴角带着一丝淡然的笑。几年前,她从省城的师范大学毕业,手握着一份许多人羡慕的城市教师录用通知书,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亲友愕然的决定——回乡。电话里,母亲的哭声、父亲的叹息、同学的不解,都没能让她回头。“我心里清楚,城市不缺我一个老师,但李家沟的未来,需要有人回来点一把火。”

  这把“火”,从最初就被现实泼了冷水。她的第一个梦想是复兴村里的传统手工艺——老布鞋。她挨家挨户收集鞋样,组织留守的妇女们成立合作社。然而,精心制作的布鞋却因款式老旧、销路不畅,在镇上的集市摆了几天也无人问津,积压的库存几乎耗光了她的启动资金。那段时间,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村口的石碾上,看着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心里充满了自我怀疑。

  转机来自一次彻夜的长谈。村里最年长的九叔公抽着旱烟对她说:“二妮啊,咱这山沟里最好的东西,不是人造的,是天给的。”老人一句话点醒了她。李家沟最大的财富,是这片没有受过污染的青山绿水。

  她迅速调整了方向,把目光投向了生态农业。她拿出所有积蓄,又通过大学生创业政策贷了款,率先承包了五十亩荒置的山地,搞起了有机种植。不用化肥农药,坚持人工除草,种植高山冷水米、黑土豆、赤小豆,林下散养土鸡,培育椴木木耳和香菇。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辛,为了学习生态种植技术,她多次自费外出参加培训,笔记记了厚厚几大本;为了开辟销售渠道,她抱着笔记本电脑,爬到山顶寻找微弱的信号,一点点学习电商知识,开起了名为“山沟沟的宝藏”的网店。

  她用相机真实记录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将视频发布到网络。城里人看到了云雾缭绕的高山、清冽的山泉、村民们淳朴的笑脸,更看到了这些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订单开始从四面八方飞来,她创建的“李家沟生态农品”品牌逐渐有了名气。

  一个人富不算富。二妮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她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产品。起初,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居多,几位老人被她找烦了,干脆躲着她走。“妮子,不是不信你,是咱赔不起啊!”村民的顾虑实实在在。

  二妮没有气馁,她选择先让合作社的成员见到实效。当第一批跟着她种黑土豆的农户,亩收入达到了以往种玉米的三倍时,村民们的心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原本准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留下来加入她的合作社。荒芜的土地重新被垦种,鸡鸣犬吠声再次响彻山坳,曾经寂静的村庄恢复了活力。

  如今,走进李家沟,看到的是一番崭新的景象。昔日的泥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快递车每周都会开进村里;许多人家翻新了房屋,接入了高速网络;合作社的仓库里,村民们正忙着将新采收的农产品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了更多年轻的面孔,他们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建设家乡的主力。大家谈起二妮,都会竖起大拇指:“这闺女,中!她的梦,成了咱全村人的梦。”

  夕阳西下,忙完一天活计的二妮喜欢爬到村后的山坡上。眼前,炊烟袅袅,梯田层叠,绿意盎然。她的梦想,就像这山间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顽强生长。她梦想中的李家沟,不再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而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她的山村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温暖而坚实。

上一篇:工作的人

下一篇:工夫

相关文章:

1.血肉狂魔2025-09-29

2.水浒笑传2025-09-29

3.蛇形刁手2025-09-29

4.蕾蒙娜和姐姐2025-09-29

5.蓝白红三部曲之红2025-09-29

6.神经侠侣2025-09-28

7.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2025-09-28

8.新死亡习作22025-09-28